■ 抢占未来教育制高点,迫切要求锻造一支具备卓越数字胜任力的教师队伍
■ 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需要体现在行动成效上,要着力推动标准引领、机制赋能、实践创新的相互统一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组织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提出实施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数字赋能教育教学改革、教师发展模式数字转型、教师发展数字资源供给、教师发展数字治理、数字教育教师国际合作等六大行动,试图破解数字教育时代教师的发展问题。
教师是推进教育数字化的关键,教师的数字素养水平深刻影响着教育数字化战略的成色。全球范围内,欧盟、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已经将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和人工智能素养纳入国家战略规划。抢占未来教育制高点,迫切要求锻造一支具备卓越数字胜任力的教师队伍。
《通知》提出的六大行动超越了教育技术应用的浅表层次,直指数字时代教师能力的系统性重塑,为打造适应数字时代、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高水平教师队伍绘制了清晰蓝图。这是回应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关心关切和期盼的关键之举,更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应有之义。
《通知》将“提高教师数字素养”置于首要位置,明确了“教师数字素养”在整个行动中的重要地位,要求着力构建标准引领、培训赋能、测评驱动三位一体的素养发展体系。此外,《通知》明确将教师数字素养深度融入教师资格认定、教师评价改革、师范生培养、资源建设、国际交流等各个环节。
提升教师数字素养,需要依靠数字赋能教师发展的两大路径。第一条路径是实践驱动的路径,即通过深化教师数字教育实践来提升教师数字素养,第二条则指向机制赋能的路径,即通过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的制度要素来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前者要求加强智慧校园、数字课堂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研发基于大模型的教师智能助手,全流程支撑教研备课、作业管理、学情分析、学生评价等工作,并推动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度应用,让教师在真实场景中开展数字化实践创新,通过实践与应用来深化对技术的理解和驾驭能力。后者则要求完善师范院校改革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师培训数字化改革,要通过建立教师终身学习积分制度、建立跨区域教师发展协作体、强化名师引领和协同共享等促进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
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需要体现在行动成效上,要推动标准引领、机制赋能、实践创新的相互统一。具体而言,需要关注三类成果的总结。第一,构建完善的教师数字素养标准体系。这是整个行动的奠基性成果。通过制定教师智能素养标准、校长数字能力标准、高校教师数字能力框架,并修订教师专业标准、师范生能力标准嵌入数字素养核心要求,形成覆盖不同角色、不同阶段,科学分层分类的能力标准体系。这将为教师培养、培训、评价提供统一的标尺。第二,形成可推广的教师专业发展数字赋能模型。这是机制创新的主要体现。要通过全国上下的集体探索与实践,总结提炼一套行之有效的、利用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论和运行框架,包括但不限于精准研训模型、自主学习模型、协同发展模型、数据驱动治理模型等。这些模型的成熟与推广,将全面提升教师发展的效率和质量。第三,培育丰富的数字教育创新实践。这是行动成效的最终检验。要通过赋能行动,在一线催生大量具有推广价值的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的鲜活案例。例如,有效运用AI助手实现精准教学、个性辅导、高效管理的课堂实践,成功探索人机协同教学、大规模因材施教、沉浸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这些创新实践的积累、遴选和推广,将直接证明素养提升和模式转型的价值,并为教育整体变革提供样板。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以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重塑近1900万教师队伍的能力与结构是当前教师队伍建设的时代重任。站在历史新起点,我们必须自觉扛起使命担当,充分把握数字环境带来的赋能机遇,持续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创新路径,为建设教育强国锻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且能引领未来的卓越师资队伍。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导)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14日 第0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