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以改革之力推动职业教育新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综合改革进展述评之四

发布时间:2025-07-21 作者:本报记者 欧媚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参会者在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职业教育专题展上参观C919飞机模拟器。

上海市中小学生在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实训中心参与工业机器人项目职业体验活动。 资料图片

  职业教育担负着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为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指明方向。

  紧扣《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的重点任务,一年来,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围绕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改革力度向“深水区”挺进。

  服务好支撑好产业发展

  梳理一年来职业教育改革举措,可以看出一个核心目标:服务好、支撑好产业发展。

  首先是专业设置优化调整。

  2024年12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更新,共增加40个新专业,这是2021年新版目录发布以来增设专业最多的一次。新增设的专业重点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面向先进制造业、数字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新需求,新增相关专业占比超过50%。

  一年来,各地各校大力调整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促进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精准对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比如,湖南聚焦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战略,2025年调整优化高职专业点比例达38%,提升人才培养供需适配度;云南首次对全省2178个高职专业全覆盖开展综合评价,对接重点产业发展新增295个专业……

  其次是破解产教深度融合难题。

  2024年7月30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闭幕不久,教育部在福建泉州召开全国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现场推进会。会议明确,建强“两翼”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要主动布局市域产教联合体,有序建设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一年来,聚焦破解产教深度融合这一本质难题,在教育部指导下,各地结合区域产业发展,深入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体建设。

  有行动。江西加快建设部省共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示范区,建设45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5个国家级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在产业一线培养技能人才;安徽有序推进市域、行业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创新开展县域产教融合体建设;重庆分类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实体化组建14个市域产教联合体……

  有示范。按照服务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助力大国外交的布局思路,2024年10月,教育部在江苏太仓、浙江宁波、浙江义乌、广西南宁、四川宜宾、新疆昌吉新布局建设了第二批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打造标杆示范。

  有标准。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如火如荼,建设标准也随之出台。在总结建设经验、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去年10月,教育部出台了《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标准(试行)》,明确深化“四个合作”的建设内容,用44项指标对联合体进行规范管理,确保建设质量。

  有升级。一年来,在教育部指导下,一些已建成的产教融合平台进行了升级。比如,苏州市太仓中德智能制造产教联合体完成了人员招聘和组织机构,承担产业园区技能人才培养;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构建基于大模型的产教供需对接平台。

  提升关键办学硬实力

  职业教育要服务好、支撑好产业发展,必须“打铁还需自身硬”,提升关键办学硬实力。

  不久前,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仓颉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完成第二轮授课。这门课是高技能人才集群培养计划试点成果之一,早在仓颉语言处于技术研发阶段时,深职大课程团队就与华为技术团队合作,推进技术研发与课程开发同步,为鸿蒙百万级岗位需求储备生力军。

  提升职业院校关键办学能力,是《纲要》提出的重要改革任务。一年来,以专业、课程、教材、教师、实习实训等教学关键要素为“小切口”,全面推动职业教育的“大改革”紧锣密鼓展开。

  2025年4月,教育部启动高技能人才集群培养计划,在新能源汽车等6个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采取头部企业、高水平学校、行业组织“三组长”制,围绕教学关键要素进行系统改革,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从知识传授向综合技能提升转变。

  4月,教育部组织召开高技能人才集群培养计划推进会,逐个领域深入研究“三组长”机制建设以及关键要素联动改革等工作,形成新增专业、改造升级专业、课程开发、教材建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实习实训标准、共建联建实习实训基地等7张清单。

  5月,教育部与山东、上海研究省域高技能人才集群培养计划有关工作。山东确定首批在化工新材料等3个领域进行改革,上海确定首批在集成电路关键设备等6个领域进行改革。两个省份都编制了试点任务书。

  在试点之外,如何让职教“金课”辐射更广,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

  去年12月,教育部公布新一批914门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超过60%与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养老托育等民生紧缺领域相关,课程的适用性进一步提升。

  专业教育标准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具有基础性作用,一年来,这一基石更加稳固。

  今年2月,依据最新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教育部发布了新版758项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这是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建设的最新成果。教育部正在指导各职业学校全面修订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标准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

  拓宽学生成长通道

  职普融通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另一支点。

  一年来,职业教育改革以职普融通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让不同禀赋的学生能够多次选择、终身学习、多样化成才。

  在纵向贯通上,职业教育不再是止步专科的“断头路”。

  目前教育部已批复设立87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仅2025年就批复设立36所。多地出台文件,明确一体化设计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比如,北京支持高水平高校与职业院校探索高职专科、职业本科、专业硕士贯通培养高水平技能人才。

  今年5月,山东、江苏、上海等地研究规范贯通培养具体举措,明确了规范贯通培养类型、研制贯通培养指导性专业目录、开发贯通培养专业教学标准等重点任务。

  在横向融通上,县域中学资源统筹打破“非普即职”的壁垒。

  《纲要》提出“推动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融合发展”“办好综合高中”。一年来,各地通过整合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优势,在职普转换、招生管理、课程设置、建设综合高中等方面探索职普融通新路径。

  上海以职业教育活动周为纽带,打造职业体验品牌项目,协同推进中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和劳动教育;山东进一步积极探索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的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方式;广西等地在普通高中突出生涯规划教育,支持高中学校增加职业教育元素,鼓励高中学校与职业学校开展职业体验社会实践活动;浙江印发综合高中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组织12所高中段学校先行先试……

  面向未来,随着改革纵深推进,一个更具适应性、吸引力和贡献力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正加快形成,持续为国家高质量发展输送能工巧匠,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人才与技能支撑。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21日 第0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