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青年说

发布时间:2025-08-11 来源:中国教育报

王名扬 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 副院长

  新闻回放

  一些大学生选择在上学时考取各类证书,“考证热”成为热门话题。近日,有媒体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对此展开问卷调查。调查显示,95.52%的大学生有过考证经历,84.09%的受访者选择考取通用技能证书,63.12%选择考取与自己专业、职业相关证书,24.62%选择考取兴趣拓展类证书。

  主持人语

  作为一种制度化文化资本,证书是实力的一种外在可视化表现方式,各类证书的考取更是向用人单位输出的能力信号,有助于个体在雇主筛选初期脱颖而出,但却不能与真才实学、专业竞争力画等号。当前就业市场日趋成熟激烈,“证书通胀”现象逐步消退,理性考证,不断内化知识技能,保持学习热情、积极应对和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方能支撑个体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考证是手段,不是目的

陈骏

  调查显示,提高就业竞争力、增加求职优势、弥补专业知识不足、拓展兴趣爱好等是受访大学生考证的重要原因。诚然考证有着诸多益处,但仍有40.56%的大学生是受身边同学或社会氛围影响,31.15%的受访者是听取了父母或老师的建议而选择考证。这些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规划意识,但仍存在一些“伪需求”。

  考取证书不是越多越好,需要匹配自身成长有目的地选择。在选择考取什么证书时不能够盲目地跟风,而是要结合自己的职业规划、时间安排和行业趋势等因素作出理智的判断。在某些行业证书是准入门槛,那么对于想要进入这个行业的大学生来说尽早取得相应的证书就是很有必要的;而如果行业对于证书没有硬性的规定,就需要大学生及时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行业的用人单位需求,看看用人单位更看重工具技能还是实际应用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以免既浪费大量时间备考,又影响自己的学业。

  更好的职业发展不仅需要证书,更需要持续学习的耐心与毅力。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被收集和迭代。以知识考查为主要考核手段的证书虽能证明“你学过”,持续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素养才能证明“你能行”。对于考证初衷是为目标岗位做准备的大学生来说,在考取证书之外更重要的是保持持续学习的态度。持续关注行业最新发展动态,通过高质量的实习实践提高自己的应用能力,使自己具备相关素养。考证是职业路上的“补给站”,而非终点线。带着证书沉淀能力,才能在不确定性中站稳脚跟。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少磨证书的“亮钢印”,多踩实践的“硬泥地”

黄炜彤

  在应试导向的环境中,考证成为许多人默认的“保命符”,证书被不少大学生用来对抗就业焦虑。但如果这份投入无法转化为真正的能力积累,留下的,可能只是一笔笔考试费用、一摞摞笔记本,而难以获得真正的成长。

  当下,用人评价权的下沉,也正在打破“唯证书是从”的思维定式。自2019年起,76项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已退出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将技能人员水平评价由政府认定改为实行社会化等级认定。职业资格也从过去由权威部门统一认证,逐步走向多元化的社会评价与市场认可。这也提醒青年大学生,在多元就业形态涌现、行业结构快速演化的时代背景下,要避免陷入“以证代能”的误区。

  大学阶段,本应是能力沉淀与人格成长的关键窗口期。青年学生应跳出“证书逻辑”的窠臼,更加主动地投入到科研训练、课程项目、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多样化场域,在真实问题中锤炼逻辑判断与组织能力,在团队协作中积累沟通技巧与责任意识,把知识的获得转化为能力的习得。高校也应加快育人模式改革,从课程设计到评估机制,从教学导向到资源投入,将实践性、协同性、研究性任务深度嵌入人才培养方案,引导学生锤炼多维度的能力。

  证书不是终点,而应是能力养成的出发点。真正通向远方的路,藏在一次次动手实践、跨界协作和自主探索中。未来社会需要的不只是“考得好”的人,更是“做得成”的人。教育的最终价值,正在于帮助学生在不断成长中找准自我定位,形成清晰的能力谱系,并在不确定的现实世界中,稳健地迈出每一步。

  (作者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

考证是大学生前行的探路石

黄彩燕

  当下,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催生大量新职业,传统职业形态也在经历深刻变革,这让不少大学生感到迷茫,考证则成了他们走出迷茫的“一道微光”。

  “考证人”一边担忧,一边勇敢行动,利用课余时间备考,不虚度光阴。不同的专业证书,对应着不同的学科体系,大学生在备考中,既能提前感受这门专业是否适合自己,也为以后职业道路的选择提供参考。

  精进一项具体技能,获取一份权威认证,成为大学生把握发展主动权的选择。大学生用一本本证书敲开求职的大门,而一些用人单位通过证书来量化大学生的能力。证书里藏着大学生的自律,也是学习效能与时间管理能力的一种体现。

  还要看到,“考证热”也反映出高校在职业规划指导与能力培养衔接上存在提升空间。高校需构建更加科学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将就业指导课程与日常咨询服务深度融合,引导学生科学研判就业形势与自身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具个性化、前瞻性的规划建议,避免“一窝蜂”式的盲目考证。

  考证是大学生勇敢前行的探路石。或许成功、或许失败,但那又何妨?行动就是最好的答案,这段经历都将成为青春宝贵的财富。

  (作者系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11日 第0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