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燕山路街道阳光社区,蓝天救援队队员给孩子们讲解救生衣的使用方法。朱大勇 摄
安徽省芜湖市公安局繁昌分局交通管理大队交警教暑托班的孩子如何正确佩戴头盔。肖本祥 摄
暑期过半,学生们在享受假期的同时,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暑期后半程有哪些安全领域的风险和注意事项需要学生和家长重点关注?应该如何有效防范?针对这些问题,本报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建言献策。
北京急救中心急诊医学主任医师陈志:
远离危险水域,掌握防溺水知识
科学预防溺水,学生家长要做到“三注意”。
首先,要注意预防家庭溺水。家庭溺水易被忽视,需要提高警惕。一是婴幼儿及老年人行动能力差,易在浴盆、浴缸等设施中滑倒造成溺水。二是意外坠入家中的水窖、水塘等造成的溺水。
其次,家长要注意预防户外活动中的溺水。户外环境复杂,静水中的青苔、淤泥,激流的冲击力和各种漩涡、风浪、“离岸流”等都暗藏致命风险,不能掉以轻心。一是不要到野外水域游泳,如湖泊、溪流、江河等。二是不要到无人看管的非正规营业水域中游泳,如水库、无救援设施的海边等。
最后,要注意人工泳池中的溺水。孩子们下水前要做好充分的热身准备活动,以防意外抽筋。在水中要遵守泳池安全规则,不要打闹嬉戏,同时要注意观察身边同伴的状态,如有动作变形、寂静漂浮等情况,要及时呼救,避免意外发生。
如果不慎发生溺水,大家要用自救技巧及施救措施,把握“黄金救援时间”。自救时保持冷静,不要盲目挣扎呼救,通过“大字漂”等动作让口鼻露出水面,避免呛水。发现他人溺水时,不要主动涉险下水救援、手拉手救援,首先要拨打119和120,同时可以向溺水者抛掷救生圈等临时漂浮物。救援上岸后,如患者没有反应和呼吸(或濒死呼吸),要尽快清理其呼吸道,给予人工呼吸及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并及时送医。
(本报记者 张雅馨 采访整理)
中国传媒大学信息传播学院副研究员张洁:
预防手机沉迷,家长需做好榜样
首先,在青少年使用手机前,家长不妨与孩子共同完成对手机的科学认知。家长可以借助专业书籍,深入了解手机致瘾性的深层原理,并将这些专业知识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引导孩子学习了解,帮助孩子理解家庭对其手机使用方式进行管理和规范的必要性。
其次,在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手机的过程中,“使用能力”的培养是核心环节。这就需要家长与孩子结成同盟,通过科学训练逐步建立规范。比如,家长与孩子约定每天使用手机30分钟,若孩子能按时停止,家长需遵守约定,次日仍给予孩子充足的使用时间,这种正向反馈能逐步增强孩子的自控能力。若未达标,惩戒需在事前约定的框架内进行,不能随心所欲。训练可循序渐进,从30分钟至1小时,并在孩子达标时适当放宽限制。
在训练自制力的过程中,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妙招:如物理隔离法,学习或工作时,将手机放入抽屉、书包等视线外的容器,并设置成静音或飞行模式,等完成任务后再取出。再如,功能优化法,即利用手机的“专注模式”屏蔽消息干扰,从技术层面减少注意力被打断的可能。还可以结合家庭实际情况发明专属训练方式,核心是提升使用手机收放自如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手机管理并非仅仅针对孩子,建议家庭共同制定“健康使用手机规范”,根据实际使用中出现的问题灵活调整。有时候,孩子不愿意配合监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长不能以身作则。唯有全家共同遵守,才能让规则更有说服力。
(本报记者 贾文艺 采访整理)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朱文丽:
保障饮食安全,牢记“五要点”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夏秋季是食源性疾病的高发季节,为保障家庭饮食安全,家长朋友需注意“五要点”。
一是保持清洁。包装袋、毛巾、砧板等处可能携带致病菌,在制备食物过程中,要用“七步洗手法”洗手,同时厨房厨具也要及时清洗消毒。二是生熟分开。要注意将生食与熟食分开储存,并使用专用砧板、刀具加工。三是彻底做熟。高温可以有效消灭大部分有害微生物,特别是制作肉、禽和海产品时,要保证食物中心温度达到70℃以上。四是安全保存。熟食在室温下存放不宜超过2小时。冰箱也不是保险箱,无论是冷藏还是冷冻,食物都不要存放过久。五是要注意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家长烹饪时要选择新鲜食材。
任何一种天然食物都不可能提供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家长要保障孩子们“吃得营养”,就要抓住“食物多样化”与“合理搭配”两个关键。
搭配饮食时,可以遵循“10个拳头”原则,即以自己的拳头作为量具,每日摄入的食物体积大约为10个拳头。推荐每人每天吃5个拳头大小的蔬菜和水果;2个拳头大小的主食;2个拳头大小的奶制品、豆类;畜禽肉、水产和鸡蛋的总摄入量则为1个拳头大小。
(本报记者 任赫 采访整理)
北京市东城区消防救援支队消防员李浩然:
警惕消防隐患,筑牢安全“防火墙”
暑期无论是出游还是居家,消防隐患可能就藏在不经意的细节中。
外出游玩时,不少家庭喜欢在河边、林间使用卡式炉野炊,虽然非常惬意,却需严守安全准则。因为卡式炉以罐装丁烷气为主要燃料,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使用时需注意三点:一是选择与卡式炉配套的合规灶具,避免因锅体过大导致高温蔓延至气罐,增加泄漏和爆炸风险。二是远离易燃物,不在森林、草原等防火重点区域使用明火。三是结束后务必将明火进行湿化、掩埋,防止复燃。
厨房是家庭生活的重要空间,也是消防安全的关键区域。尤其在烹饪过程中,稍有疏忽就可能埋下隐患。比如,炖煮食物时接电话、刷短视频,忘记灶台仍在工作。一旦锅中汤水沸腾外溢,可能浇灭灶火,而燃气却持续泄漏,十分危险。因此,需谨记“动火必须人在,人走必须关火”。
同时要提醒大家,如果在打开厨房门或家门时闻到一股刺鼻的“臭鸡蛋”味道,需立即警觉,可能发生了燃气泄漏。若发现燃气泄漏,首先应缓慢开窗通风,动作务必轻柔,避免衣物与物品摩擦产生静电。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及时切断气源,除了灶面开关,连接燃气管道的软管处通常有一个带扳手的灶前阀门,也应连带关闭,彻底切断燃气供应。若灶面火焰已出现外泄喷射状,需及时联系物业和燃气公司,快速切断燃气入楼接口,防止火势大面积蔓延。
(本报记者 贾文艺 采访整理)
中央气象台副首席预报员李嘉睿:
关注天气信息,“划”好出行重点
暑期是一些特殊天气“出没”的高峰期,如不合理应对,可能会给家庭生活造成困扰。以下几类特殊天气,需要家长们特别关注。
一是暴雨天气。如果在室外突遇电闪雷鸣,家长要带着孩子躲进坚固的建筑物内,并避开积水区域;如果是在野外,则避免站在高大的树下或电线杆下。若驾驶的车辆因城市内涝而被困水中,要尽快打开车门或打碎玻璃逃生,并及时向他人求助。
二是高温天气。收到高温预警信号后,在下午1点至3点间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如要外出,可通过打遮阳伞,穿透气、吸汗、浅色的外衣等措施进行防护,并备足水和防暑药品。此外,要适当增加午休、保持饮食清淡。如果身边有人中暑,要立即将患者转移至树荫下或空调房内,用凉水擦拭其全身或将冷毛巾放在其颈部两侧、腋窝、大腿根等处,以进行物理降温。如果患者清醒且没有呕吐,可以少量多次地喝一些含电解质的饮料,避免单纯饮用大量白开水。
三是台风天气。收到台风预警信号后,应避免外出、待在家里,并加固门窗,将阳台上的花盆等物品搬至室内,备足一至两天需要的食物、饮用水等生活必需品。台风过后,即便看似风平浪静,家长也不应立即带孩子外出游玩,以避免遇到山体滑坡等滞后性灾害。
四是强对流天气。强对流天气可产生雷暴、大风、冰雹等,如在景区游玩时遇到强对流天气,可迅速躲进游客中心等带屋檐、坚固的建筑物内。如果是在野外,则应尽量远离低洼地带,避免河水上涨;同时应远离山顶,防止受到雷击。
(本报记者 梁瑞哲 采访整理)
家校社联动,暑期安全不“放假”
任赫
暑期过半,孩子的安全防护不容松懈。溺水、火灾、网络沉迷、特殊天气及食品安全等风险都需高度重视。暑期安全不“放假”,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青少年自身形成安全合力。
家长当好“安全管家”。严防孩子涉足危险水域,定期排查家中消防隐患,为孩子搭配营养均衡的饮食。绷紧安全弦,为孩子们筑牢安全防线。
学校做好“安全接力”。通过班级群推送防溺水等科普内容,及时转发特殊天气避险指南,引导学生合理上网、警惕网络诈骗,让安全意识扎根心底。
社会织密“安全网络”。社区加强危险水域巡逻并增设防护设施,网信部门净化网络环境,气象部门及时发布预警,市场监管部门规范食品经营。多方协同保障,织就安全防护网。
每个人都是自己安全的第一责任人。青少年要守住“安全底线”,主动将学习到的安全知识内化为行动自觉。
暑期安全无小事,唯有家庭尽责、学校延伸、社会协同、青少年自律,才能为孩子撑起安全“保护伞”。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12日 第0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