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为AI生成
暑假期间,升温的不只有天气,还有不少准大学生对医疗美容的热情。记者走访发现,部分学生在“颜值经济”与“开学变美”的双重驱动下,为追求“快速变美”,轻信虚假宣传、选择无证机构,甚至隐瞒年龄进行高风险项目,由此引起的医疗纠纷时有发生。如何引导青少年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念,规范医美消费行为,成为当下亟待关注的社会议题。
1 追捧背后:被裹挟的“变美焦虑”
“高考结束后,班级群里一半同学都在讨论医美项目。”准大学生小林(化名)告诉记者,身边不少同学把整形视为“成人礼”,认为双眼皮、高鼻梁能让自己在新环境中更自信。
这种心态催生了庞大的学生医美市场,许多机构专门推出“毕业季套餐”,以“学生折扣”“凭准考证立减”等噱头吸引消费者。某连锁医美机构一位咨询师向记者透露,6月以来接待的学生顾客中,超六成没有明确的变美需求,“只是听说同学做了隆鼻,自己也想跟风”。更值得警惕的是,社交媒体上泛滥的“颜值逆袭”案例,让不少青少年陷入了认知误区。
“青少年群体中出现‘容貌焦虑’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他们常常期望通过塑造良好外形获得他人认可,以此构建自我认同。”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心理教研组组长李响指出,这种焦虑背后往往潜藏着人际交往、亲子关系等方面更为深层的根源性问题。部分医美机构的宣传正好抓住了这一点,将医美包装成解决所有形象困扰的“万能钥匙”,进一步加重了青少年的焦虑。
“当孩子提出整容打算时,家长的首要任务是弄清楚他们内心的真实需求,化解潜在的关系矛盾。”李响建议,青少年家长应多反思自身在教育过程中的问题,主动发掘孩子的能力与优势,助力他们建立稳固的自我认同,引导孩子用更开阔、多元的视角看待自己,“同时在日常沟通中,也要避免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
2 风险潜伏:青少年医美需谨慎
“本想割个双眼皮迎接大学生活,没想到术后感染导致眼睑外翻。”18岁的小陈(化名)躺在病床上懊悔不已。为节省费用,她在没有签订术前协议的情况下,经朋友推荐选择了某“医美工作室”进行手术。当出现并发症时,对方早已失联。
经调查,记者发现,类似事件并非个例。部分医美机构为牟利,对包括未成年人在内的学生隐瞒风险,甚至违规开展隆鼻、吸脂等创伤性项目,还有非专业人员混入美容诊疗队伍,违规开展医疗操作。
对此,上海市医师协会整形科医师分会会长杨军提醒准大学生,务必冷静理智地查验相关资质:“应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全国医疗机构查询平台上,选择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合法正规机构。同时,还要通过医生注册备案的信息平台,查验医师是否具备从业资格及手术经验。”
“除了机构和医师资质,医生的专业能力与审美素养同样关键。”在北京协和医院整形美容外科主任医师王晓军看来,经过严格培训的医生不仅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有科学的审美标准,“只有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给青少年求美者带来安全且满意的整形效果”。
在具体项目选择上,青少年更需谨慎判断。类似热玛吉、超声炮等射频类医疗美容项目,会导致深层皮肤和结缔组织在高温下产生疤痕,反而可能让年轻人皮肤失去弹性。至于隆鼻、削骨等创伤较大的手术,青少年面部骨骼、肌肉和软组织尚未发育完全,此时进行这类手术,很可能影响正常发育进程,造成面部比例失调等不可逆的问题。
3 理性引导:推崇自然健康之美
我国对医疗美容有着严格规范,考虑到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等因素,并不提倡未达一定成熟阶段的人群过早进行非必要的医疗美容项目。中国整形美容协会近期发布的《医疗美容从业人员执业规范》也明确提出,不得引导青少年接受医疗美容服务。这一系列规定,旨在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规避医美可能带来的风险。
要引导青少年理性看待医美,除了加强行业规范,还要进行审美教育的重塑。
“年轻、自然,本身就是一种美丽。学生们应该在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合理适度地追求美丽。”在杨军看来,学生们不应盲目跟风,根据某一“审美模板”改变自己,要学会欣赏自己的独一无二。
某机构一位资深整形医师认为,审美要鼓励个性,具备包容性,对流行标准保持批判思维,学会自我接纳,并通过不断学习拓宽视野,让审美观随教育与成长逐步完善。审美不能只重外在,内在品质如性格、智慧同样关键;应推崇自然健康之美,而非不切实际的外貌标准。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16日 第0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