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现代产业学院应在协同治理上下功夫

发布时间:2025-08-19 作者:蒋欢 程翠华 张金玲 来源:中国教育报

  从职业教育办学实践和发展历程看,建设现代产业学院不仅是推动院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建强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重要载体。基于重庆开放大学在推进一体化协同发展综合改革中破解融合发展机制不健全、利益联结制度待完善、资源聚集匹配难最优等现实问题的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应着力从不同维度深化改革创新,在协同治理上实现新突破,建立能够适应时代需求的治理新格局,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把牢现代产业学院协同治理的基本方向。多元主体角色不同、诉求各异、资源差异等问题都无形之中增加了产业学院治理的复杂性,需要围绕如何共同构建一个开放、包容、创新的产教融合生态系统,践行可以激发各方活力的新型治理模式,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开放性和创新性。一要以协同创新为基本指引抓好机制设计。着眼于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从“分类导向”向“创新协同”转变的趋势,以及治理主体从传统的“单一中心”模式向“多元共治”格局的演进,从“条”和“块”两个维度发力创新机制,建设科学高效的制度体系,推进构建多元主体参与产业学院协同治理创新体系。二要以服务发展为核心目标做实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区域现有资源和发展规划,动态地调适探索服务发展的新方向,科学精准地设定目标和定位,实现产业学院从“谋业”到“育人”的办学方向转变,在优化专业布局、创新课程内容、推进科技创新等关键环节充分融入区域特色,与地方发展深度融合。三要以全面合作为主要导向重构组织形态。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重要内容和标准,深化办学治校育人全链条合作,构建多元主体、多维互动的产业学院协同治理框架,打造产教融合实践的重要组织形态,形成突出的办学优势,推动产业学院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变革现代产业学院协同治理的核心理念。传统单元化、科层制的管理体制及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碎片化治理方式难以满足产业学院的整体性发展需要,应围绕如何激发多元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灵活性,切实转变建设理念和发展方式,探索实施差异化、融合化、精细化的治理模式。一是强化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坚持依法治理、协商治理和自主治理,既要通过法治机制奠定治理的基础,强化多元主体遵循“契约精神”,实现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有机统一,也要以“德治”为治理注入道德灵魂,还要以自治凸显治理的自主性,有效实现产业学院协同治理过程中的参与性和合作性。二是强化超经济性治理理念。要超越简单化的利益导向束缚,通过政府主导、产业(社会)资本注入,推动产业学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改革,协同处理好“公”与“私”的矛盾,破解“混”而不“合”的问题,释放协同治理的组织优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体化运作,形成多元办学格局。三是强化数智赋能治理理念。充分利用大数据智能化具有的去中心化及其提供的新思路、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积极构建适应数字变革的“智能+”产业学院协同治理平台,全面覆盖执行、管理、监督、评估和决策各环节,强化智慧科学决策,实现提质增效的目标,不断提升“循数治理”能力。

  构建现代产业学院协同治理的良好环境。多元主体间供需对接失衡、共同愿景失和、资源配置低效等问题让产业学院发展步履维艰,应在破除信息不对称上下功夫,从不同方面优化内外部发展环境,推动产业学院治理向系统化、一体化转变,促进产教融合沿着内涵式发展的道路走深走实。一是优化多元资源配置。紧密对接区域经济行业产业发展趋势、企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精准对接、有效集聚为出发点,充分整合政行企校等各类资源,制定科学的资源配置方案,推动产业学院多类多维资源耦合,形成联系紧密、彼此协同的态势,实现资源配置效能最优化。二是共构人才培养环节。聚焦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不畅的难题,在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和吸引力上下功夫,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产业学院多主体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共享教学资源、整合师资资源,打破传统学科壁垒,融入跨学科元素,推动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的标准化、体系化和多元化发展。三是加强多边资源共享。优化产业学院组织设计,强化资源统筹与协同联动,推进管理重心下移,通过数字化信息平台,畅通信息共享交流渠道,构建资源共享新机制,清除资源流通的“数据悬浮”“数据黑箱”等现象,实现资源的互联互通与高效整合。

  完善现代产业学院协同治理的制度体系。缺少能够充分平衡各方利益、促进共同发展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已成为制约产业学院健康发展的关键瓶颈,要围绕如何“把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职业教育治理效能”,提升协同治理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促使产教融合向更高质量、更广领域拓展。一要重设内部制度体系。用好国家和地方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激励政策,准确把握精神实质与核心要义,基于多元主体的行动逻辑和行为偏好,着力构建产业学院制度规则系统,完善内部激励机制和正向激励手段,并根据合作绩效和满意度来动态调整激励措施,激发多元主体参与协同治理的内生动力。二要完善协同治理机制。科学制定章程,重点聚焦决策共商机制、利益链接机制、合作信任机制等,挖掘利益诉求及利益均衡点,放大共同点、寻找结合点、减少差异点,明确产业学院各主体权责关系,各司其职并拥有充分的议事权、决策权,优化运行机制,增强合作黏合度。三要强化多维监督约束。科学运用第三方监测、评估机制,构建决策、执行和监督三者相互制衡、相互制约的监督约束框架,形成产业学院多元监督体系,在扁平化、高效化的协同机制基础上,实现推动有力、执行顺畅,促使产业学院成为各合作主体从“撮合”到“结合”再到“融合”的迭代升级。

  (作者单位:重庆开放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本文系重庆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项目“更开放·更融合·更韧性:一体化协同推进重庆开放教育体系高质量创新发展改革实践”[Z2241010]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19日 第0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