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曹曦 通讯员 张又元)记者近日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悉,该校“一路守护”团队正将新的研究成果——基于大模型的高性能养护材料智能化设计平台推向实际应用。该平台通过机器学习分析路况数据,可自动生成适配不同环境的养护材料设计方案,不仅成本大幅降低,材料研发周期也缩短了一半。
这个暑期,“一路守护”团队成员没有停下脚步。在沥青与沥青混合料实验室里,他们正全力投入乡村道路养护材料的性能优化研究。在团队指导教师的带领下,他们系统开展道路养护材料设计研发试验。面对沥青材料设计配方复杂的困境,他们共同商讨试验进展,探讨材料的性能演化规律,加班加点完成众多性能验证试验,只为更好地服务乡村道路养护事业。
“你们是搞交通的,能不能帮我们修修路?”新疆轮台的烈日下,野云沟村果农阿卜杜拉用粗糙的手掌握着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郭炽的手说。他身后杏园的道路裂缝纵横交错,刚摘下的杏儿装在筐里,车轮碾过裂缝,杏儿就在筐里“跳舞”,一路颠出去不少。这一场景,成了哈工大“一路守护”团队诞生的契机。
“通过在果农家的实地调研,我们这才意识到,在如今路网四通八达的时代,仍有乡村道路亟待守护。”团队负责人、哈工大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王亚杰说。针对乡村公路存在的裂缝范围广、养护难等问题,团队成员夜以继日开展研究,终于研发出适合乡村道路的养护材料,最后顺利地完成施工。“以前乡道不好走,现在杏儿从田里运到家里损耗不到5%!”路修好了,阿卜杜拉等村民对团队的工作十分认可。
这样的故事在30余个村庄发生着。为了解决河南信阳胡湾村道路裂缝广以及冬季积雪行车难的问题,团队成员和指导教师几经探索,在团队带头人谭忆秋教授的指导下研制出自融雪修复材料,在修复路面裂缝的同时,又使道路具备了融冰化雪的能力;最让团队振奋的是,团队逐步探索出“技术+合作”的养护新模式——与当地村委会联动,培训村民参与道路养护,既解决了专业力量不足的问题,又带动了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未来,我们希望能探索出一套更加成熟的模式,吸纳更多的学生加入,为交通强国建设贡献力量。”团队指导教师单丽岩教授说。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26日 第0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