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人工智能)时代已然来临,它深刻地改变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助力教师完成备课、作业批改,为学生提供精准指导,生成海量学习资源,使泛在学习成为可能。AI在教育中的广泛和便捷使用,也带来了新的疑问:在AI时代,教师是否还有优势?
做好技术伦理的守护者
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AI时代,时代在发展,教师角色在变化,对教师素养的要求也在变化。提升数字素养,成为AI时代的需要。今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教育部等部门相继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的通知》,提出以师生为重点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将数字素养融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开展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行动。数字素养标准对教师数字素养的界定是:教师利用数字技术获取、加工、使用、管理和评价数字信息和资源,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而具有的意识、能力和责任,包括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五个方面。提升数字素养对于教师使用AI技术非常必要,然而在我看来,随着AI的发展,对使用者的技术要求会越来越低,技术使用素养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对使用什么技术、该不该使用技术、怎么使用技术作出伦理审视和价值判断。所以,教育领域应用人工智能最重要的不是技术使用,而是伦理选择,确保技术能够真正服务于人类。
做好高阶思维的引导者
面对AI,我们不仅要思考怎样更好地使用AI,还要思考如何与AI协同合作,充分发挥人类与机器各自的独特优势,共同承担起“育人”的使命。在未来的发展中,AI会变得更加“聪明”,但再“聪明”的AI技术,也都是基于海量数据训练而成的大模型,AI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创造。真正的创造性始终是人类独有的能力。面对AI的局限,教师要具有创造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实现对AI的超越。当前,各类AI系统在信息的准确性方面仍存在不足,我们不仅需要审慎评估其输出结果的可靠性,更应努力提出比AI更具深度和创新性的答案。有人认为,AI时代,知识完全可以由AI提供,学习变得不再重要。我认为,在AI尚不能提供完全正确信息的情况下,知识学习不能缺少,因为没有知识,就无法判断AI提供的信息是对是错;即便AI能提供准确信息,我们依然不能缺少对知识的学习,否则何谈发展创新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如同我们今天有了汽车代步,依然需要学会走路;有了AI的帮助,也同样需要学习知识。
做好情感智慧的培育者
在教师的数字素养标准中没有提情感素养,但它是教育素养,也是最重要的教师素养。人工智能或许可以非常“聪明”,但无论多么先进,终究不是“人”,不具备人的意识与真实的情感。教育的本质不在于知识的传递,而在于“育人”。人之所以为人,也不在于知识,而在于拥有丰富的人性,情感与道德构成了人性的核心。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冷冰冰的知识传递和理性训练,而是有温度的人格熏陶、心灵对话与情感共鸣。教育中这些最深刻、最本质的部分,恰恰是人工智能无法触及的。人工智能缺少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感,它所生成的价值判断是基于训练数据中已有信息的统计,而不是“自己”的价值判断。AI时代,人机交互日益频繁,人们与技术的接触增多,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交往减少,可能导致情感联结的弱化与人际关系的疏离。因此,AI时代,最稀缺的是情感,最需要的也是情感。
AI时代的教师不再是权威的知识拥有者、知识传授者,而应该是技术伦理的守护者、高阶思维的引导者、情感智慧的培育者。因此,必须重视教师的情感和伦理素养,把其作为AI时代教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在技术浪潮中坚守教育初心,以心育心、以情动情,真正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28日 第0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