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数据驱动 辅助教师读懂儿童

发布时间:2025-08-31 作者:李姗姗 吕雪 胡莉莉 来源:中国教育报

孩子们在科学发现室进行小组讨论。资料图片

  游戏不仅是幼儿积极主动建构认知、探索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实现社会互动、发展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科学评价是守护这份探索的关键。然而,在教育实践中,如何科学有效地观察评价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仍是幼儿园普遍面临的难题。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研发出两套基于数据驱动的“会观察评价的游戏”系统(以下简称“系统”),辅助教师“读懂儿童、评价儿童、支持儿童”,致力于破解教师“观察难、评价难”问题。以小班“小火车”区域游戏为例,我们进行了如下探索。

  1

  开展即时性反馈

  展现幼儿思维风格

  在幼儿游戏现场,教师通过观察评价,可以了解幼儿参与游戏的专注度和游戏的适宜性。如果能够做到在真实自然的游戏中提供即时反馈,就可以更精准地掌握幼儿游戏行为表现、学习过程、合作互动等,进而发现幼儿不同的思维风格特征。

  例如,幼儿完成一个卡片任务后按动玩具“检测”按钮,教师可以借助系统给予幼儿语言、声音以及灯光反馈:“你做得很正确,小火车要启动了!”“就差一点点,还需要继续努力!”不同游戏情境中的反馈能够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展现幼儿的不同风格。

  多多(化名)是一名小班幼儿,在一次小火车游戏情境中,他选择了卡片,并将5个水果放入车厢,系统提示“继续努力”,但他持续按“检测”。这时,教师引导幼儿“再数一数”,但多多并未作出调整。而在竞争游戏情境中,多多的表现却有所不同。面对系统检测失败,他的行为会随即发生变化,不断尝试做出调整。他选择卡片,并拿取了4个苹果放入车厢,这时系统显示错误;接着他又放入了2个,系统依然显示错误。多多皱着眉头,盯住小火车看了约5秒,重新数卡片上的水果数量,而后慢慢地将水果一个一个放入车厢,最终系统检测正确,小火车音乐响起来了。多多兴奋地拍手欢呼“小火车开动啦”,并自豪地看向同伴。

  通过对比观察,我们清晰地捕捉到多多对游戏活动的兴趣、对游戏材料的专注程度、克服困难的积极学习倾向性和学习品质,多多表现出典型的外向型风格特征。这启示我们,情境化的即时反馈是激发幼儿游戏投入度和展现真实能力的重要窗口,“检测次数”“数量变化”“调整次数”等数据可以辅助教师识别幼儿在具体情境中展现的行为差异,从而了解其风格特点。

  2

  依托过程性数据

  判断幼儿发展水平

  过程性数据能够作为诊断幼儿发展水平的依托。系统可以通过自动化采集的游戏行为数据,构建起幼儿发展水平模型,为教师提供较为客观的评价参考。例如,在一次游戏中,多多自主选择了一张卡片,他要拿取相应数量的水果模型进行匹配。游戏开始,多多说“这是一个苹果”,随手拿了一个苹果模型放入车厢。但系统提示“请再尝试一次”,因为卡片上有两个代表数量的点点。此时,系统分析多多的行为数据后提示:“该名幼儿处于具象符号认知阶段,尚未理解表象符号的意义,处于符号水平2。”

  有意思的是,多多对这个小火车游戏有着浓厚的兴趣。随后的多次游戏中,他逐步进行了调整。当他完成一次数量匹配,但未成功的情况下,表现出明显的“再放一个”“再数一数”的意图。在这个过程中,他能通过小火车即时反馈逐步对游戏进行调整。此时系统显示出的信息为:“能够根据结果进行调整,但调整正确率较低,处于调整水平2。”

  案例中,系统提供的幼儿发展水平建议并非替代教师判断,而是提供了较为客观的“数据画像”,这些建议增进了我们对多多认知发展(符号理解)和元认知能力(调整策略)的理解,弥补了单纯增进观察和经验判断的局限性。这些数据将为多多设计个性化支持方案提供有力支撑。

  3

  提供个性化支持

  定制幼儿成长方案

  基于系统提供的建议,以及对多多的日常观察,教师从环境创设、材料提供、游戏内容、师幼互动等方面切入,重新审视设置内容和游戏形式,制定了多多的“成长方案”。

  一方面,基于多多的符号认知水平,教师设计了一个三层递进式游戏方案。第一,为幼儿提供去除具象图像干扰的材料,使用“具象”符号、“表象”符号,帮助幼儿聚焦数量本身,以减少其他符号带来的干扰;第二,过渡到“具象+数量”符号,帮助幼儿建立具象与表象符号之间的数量关系;第三,逐步深入到较为复杂的不规则符号。幼儿在游戏过程中逐步建构起符号与数量之间的关系。

  另一方面,基于幼儿现有的调整水平,教师制定了一个二层支持方案。第一,掌握从比较到修正的过程。引导幼儿在调整前先检查、再行动。第二,选择更优策略解决问题,如比较、摆形状,为幼儿提供进阶挑战。通过基于数据驱动的分层任务设计,教师实现了“因人设阶”的支持路径,引导幼儿运用不同的策略进行调整。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优化和应用场景的深入拓展,我们欣喜地看到,“数据”正逐步成为教师观察幼儿、理解幼儿的“第二语言”。基于对幼儿游戏行为数据的科学分析,教师能够更精准地解读幼儿的思维过程、更客观地评价其发展水平、更有效地提供个性化支持,最终形成通过数据驱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个性化评估与支持路径。

  (作者李姗姗系山东航空学院副教授,吕雪系江苏理工学院讲师,胡莉莉系山东省滨州市实验幼儿园副园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31日 第0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