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省教育厅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实施方案》,其亮点在于提出了“四纵六横”的联动体系。“四纵”即省、市、县(区)、校四级“三秦家长学校”,“六横”即从馆校合作、医教互促、体教互融、家校互动、社教同频、警校同步等六个方面协同推进“教联体”建设。这为推动陕西省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和行动指南,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
教育改革是系统工程,需要教育系统内外形成合力。当前,全国各地在“教联体”建设上取得积极进展。但在理念认知上,尚有“重形式轻内涵”“重搭建轻联动”的误区;在实施过程中,责任边界不明晰、育人资源难聚合、育人能力参差不齐等堵点依然存在。针对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施策,让“教联体”真正成为激发教育活力的重要载体。
准确把握“教联体”的本质内涵,明晰协同育人主体目标。“教联体”是以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一种工作方式。在“联什么”的问题上,“教联体”不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简单联合,而是通过“联责任、联资源、联空间”,最大限度拓展育人的宽度厚度广度。“体”则指向“联得如何”,强调建立共商共治共创的治理机制。
深化理论研究与专业人才培养,提升协同育人专业水准。其一,推动有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专家团体开展“教联体”理论建设与实践研究。鼓励高校与一线学校合作,围绕家长学校课程实效、困境儿童关爱等内容开展研究,为政策制定提供学理支撑。其二,加强人才培养。可以在省内师范院校专门开设或进一步丰富家庭教育相关课程,将家校沟通、心理健康教育等纳入教师入职及职后培训体系。其三,建立“教联体”专家智库。整合教育、心理、医学等领域专家,为各级家长学校提供多种形式的定期指导。
创新考核激励机制,推动协同育人常态长效。一是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可以将“家长学校”覆盖率、学生综合能力评价、家长满意度等指标,纳入地方政府教育履职评价等考核体系。二是实施“示范性教联体”认证推广。对在“教联体”建设中的某一或多个领域形成有代表性,有实际成效模式、经验或方法的县(区)或学校集群,给予荣誉称号和专项经费奖励,并作为典型案例推广。三是强化社会资源支持。对积极参与协同育人的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场馆及志愿者,可以考虑给予荣誉或税收优惠等激励,形成全方位的社会支持网络。
总之,“教联体”各主体要在合力育人过程中,把握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学生成长的阶段性,把握教育的“道”与“术”、“理”与“度”,实现“1+1+1>3”的育人效果。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15日 第0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