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浙江同济科技职院构建“课程·实训·竞赛·孵化”四位一体育人体系

人才培养重在“实战淬炼”

发布时间:2025-09-16 作者:通讯员 郑传娟 来源:中国教育报

  “好的广告必须直击灵魂——AI(人工智能)能高效产出内容,但真正打动人的是故事与情感共鸣。”近日,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2020届校友、与光同行(杭州)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何金铭重返母校,以“基于AIGC的创新思维培养”为题,用一场融合技术前沿与文创实践的讲座,讲述该校探索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时代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生动实践。这场讲座的背后,是该校近年来以“校友资源”为纽带、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推动人才培养从“技能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型的深度实践。

  “过去我们谈创新创业,更多的是鼓励学生自己找项目。现在我们发现,最鲜活的创业案例、最前沿的产业需求,就藏在校友的成长轨迹里。”该校大学生创业园负责人介绍,为破解传统产教融合“校热企冷”“供需错位”的痛点,学校通过“搭平台、聚资源、强实践”,将校友资源转化为育人优势,建立了覆盖全校专业的“校友企业资源库”,收录了包括何金铭团队在内的100余家校友企业信息;同时组建“创业导师人才池”,形成“企业需求清单—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实训内容”的闭环转化机制。

  如何让校友资源与产业需求真正融入课堂?学校构建起“课程—实训—竞赛—孵化”四位一体的育人体系,校友企业与产业导师深度参与每个环节,推动人才培养从“纸上谈兵”转向“实战淬炼”。

  让课程“活起来”,在课程改革中打破传统“理论+作业”模式,推出“双创启航班”“双创飞翔班”等课程,校内教师负责理论讲解,企业导师则聚焦产业痛点,结合真实案例,拆解技术落地的底层逻辑。

  让实训“实起来”,组建大禹现代学徒制学院等6个特色产业学院,引入真实项目进课堂。学生团队深度参与何金铭团队为央视一套《逢春》主题秀演出项目提供的技术支持,依托自主研发的“有光AI平台”,运用多模态生成技术精准解析品牌文化基因,成功将传统影视制作中需12个环节完成的素材生成流程压缩至5个环节,整体效率提升超50%。在此基础上,学生团队自主创作的“笋小满”“数潜潜”等10余个AI动画短片,因兼具文化意蕴与技术创新广受关注,部分作品已进入商业化落地阶段。

  让竞赛“燃起来”,学校依托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等国家级赛事平台,鼓励学生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创业项目。今年,学生团队重点打造的“智臻农韵—匠心技艺&AI动画”项目便是一例,其灵感源自何金铭团队在产业实践中发现的“特色农产品AI动画品牌形象塑造”需求空白,通过将AIGC技术与历史人文、风土人情、农产品外貌特征结合,探索出“技术赋能文化、品牌激活产业”的新路径。

  让孵化“强起来”,学校成立翔宇创业学院、大学生创业园,设立科技企业孵化委员会、创新创业指导委员会和教育基金会,吸纳合作企业、优秀校友捐赠,组建就业创业社团,为优质项目提供“场地+资金+导师”全周期支持。近年来,大学生创业园入驻的创业项目累计达60余项,其中21家完成工商注册,通过与校友企业需求对接,部分学生毕业后直接带着项目无缝入职校友企业。

  这种以校友资源为纽带、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育人模式,让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文化自觉”显著提升。“过去学生做设计,习惯‘追热点’‘仿案例’;现在他们会主动研究传统文化基因,思考‘如何用AIGC让老手艺焕发新生命’。”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感慨道,“这种转变,正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产教融合带来的深层影响。”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16日 第0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