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兰州大学全力助推“一带一路”高校联盟发展

丝路同行 教育为炬

发布时间:2025-09-19 作者:本报记者 尹晓军 通讯员 肖坤 范文静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前,兰州大学与3500公里之外的马来西亚拉曼理工大学正式“牵手”,计划在营养学等专业学科领域开展教育合作。

  与此同时,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东方大学也计划与兰大在新闻相关学科开展“2+2”联合培养。

  教育合作的广泛开展,源于10年前兰大联合复旦大学、俄罗斯乌拉尔国立经济大学等来自8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47所国内外高校,在甘肃敦煌发起成立“一带一路”高校联盟。如今,联盟“伙伴”已增加至188所国内外高校,覆盖五大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兰大以自身多元交融的学术生态,从河西走廊到咸海之滨,从敦煌石窟到撒哈拉边缘,助推融合知识、技术与人文的教育共同体发展,诠释着“陆上丝路学术枢纽”的使命。

  1

  育人筑桥,输送优质建设力量

  在兰大校园里,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留学生们穿梭于教学楼与实验室之间,体验着充实的求学之旅。

  来自肯尼亚的威利就是其中一员,他跟着兰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熊友才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还一起深入非洲当地农户田地,介绍推广垄沟覆膜技术。“我想把兰大的技术带回家乡,为肯尼亚带来改变。”威利说。

  “中资企业非常愿意录用兰大学生,我们真实地在为共建‘一带一路’贡献兰大力量。”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苗若雨说。2019年,苗若雨从兰大本科毕业后,入职华为乌兹别克斯坦总部,现已是华为乌兹别克斯坦总部营商环境事务经理。

  10年间,共有101个国家的留学生来到兰大求学深造,其中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留学生比例达93%。兰大依托优势特色学科,为留学生设置涵盖汉语言、汉语国际教育、生物学、政治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的专业课程。如今,这些留学生在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交流、沟通和建设作用,成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发展与合作的重要力量。

  2

  科研筑基,破解发展技术难题

  “通过系统研究牦牛与草地生态的互动机制,我们希望为提升区域生态安全、营养健康和民生福祉提供解决方案。”今年4月,在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尼泊尔的高原地带,兰大教授龙瑞军正带领科研团队开展研究。这项研究不仅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撑,还推动了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山区草牧业的绿色转型与乡村振兴。

  “彻底解决泥石流和滑坡灾害,是我最终追求的目标。”2017年起,兰大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教授孟兴民带领团队深入中巴公路考察,并与巴基斯坦COMSATS大学联合开展研究工作。耗时3年,他们查明中巴公路沿线的滑坡灾害隐患点、地表沉降点和冰川消退点,形成中巴经济走廊地质灾害数据库。这项成果,对中巴公路沿线滑坡、泥石流灾害监测和预防有着重要意义。

  打破“小圈子”,建立“伙伴群”,兰大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高校已在生态与环境、生命与健康、前沿交叉科学等领域,布局建设各类省部级及以上国际科技合作类研究基地45个,并向各国推广节水灌溉、生态修复等技术10余项。

  3

  文明互鉴,牢系民心相通纽带

  2019年,中文被纳入格鲁吉亚教育体系,熟练掌握中文成为格鲁吉亚青年在就业市场上的一大优势。在兰大共建格鲁吉亚阿尔特大学孔子学院的课堂上,经常能看到学生们手捧着《轻松学中文》津津有味地朗读。

  这是格鲁吉亚第一套针对中小学生的本土教材,由兰大教师和志愿者历时一年编写完成,于2021年正式出版,成为中格教育合作中的重要一环。“《轻松学中文》系列教材的面世,实现了格鲁吉亚中小学生中文本土教材‘零的突破’,为中格两国人文交流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兰大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迟刚说。

  至今,兰大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共派出海外实习学生547人次,其中志愿者489人次,通过开展中文课程、文化讲座、文艺演出等活动,让更多当地民众了解中国文化,增进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兰大牵头举办的“国家治理与可持续发展”中国—中亚论坛,成为我国中亚研究相关院校和机构首次在中亚举办的大型国际会议。学校还牵头举办“丝路文明互鉴与人文艺术审美交流”国际研讨会,共话丝路文明转型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师生合著的《中国古丝绸之路(第二卷)》,成为兰大助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交流、对外推介中国文化的代表性著述之一……

  如今,兰大正持续深化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合作,全力推动开启共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的下一个“金色十年”。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19日 第0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