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合作机制,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个性化成长的关键保障。近年来,澳大利亚通过颁布指导性政策文件和标准,从宏观层面勾勒出以学校为主导的教育合作理念和策略,帮助中小学逐渐迈入专业化、系统化、可持续的家校社教育合作之路。
以专业化教育合作理念突破学校传统认知
为提升学校与家庭合作效果,澳大利亚教育部2018年发布了《家庭—学校合作框架:学校和家庭的指导策略》,系统推动了家庭参与决策、社区资源整合和家校双向沟通机制的建立。
2020年,澳大利亚儿童和青少年研究联盟基于一项历时4年的“家校社合作”研究,发布《家长参与:学校实施家校合作的指导方案》,针对澳大利亚中小学家校合作认知上存在的短板,提出了家校社教育合作的理念。
一是学校要营造有效且可持续的家校社合作文化氛围,逐步将这种合作文化融入学校规划、活动和教学策略并持续产生作用,而非将其作为额外的任务纳入学校现有制度。
二是学校要致力于提升家长自我效能感。家长的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其参与家校共育的意愿。家长在辅导儿童学业、支持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的信心和能力受挫,都将导致其不愿意主动参与家校共育。学校需要充分信任家长,帮助家长明确自己可以做什么,并且相信自己能够做好。
三是学校要以专业化思维规避家校社合作的误区。针对“只有关心儿童的教师和家长才会参与”的狭隘认知,学校应提供结构化项目、策略性计划和有针对性的建议等专业支持,鼓励家长和社区成员都能够参与其中;针对陷入“处境不利家庭天生缺乏合作意愿”的不良判断,学校需深刻认识、主动理解、发掘并有效整合资源,使每个家庭都拥有独特的教育资源禀赋;针对“合作目的是学业危机干预”的认知局限和“学校和教师是唯一决策者”的狭隘观念,要逐步构建起家长、社区参与儿童教育的专业化进程,形成规律的、持续的、整体的互动机制。
以教育合作关键策略引领学校系统化实践创新
在理念转型基础上,澳大利亚教育部于2020年发布了《家庭—学校合作框架:面向学校和家庭的指导手册》,再次强调家校社教育合作的7个策略并提供成功实践案例,引领澳大利亚中小学家校社合作机制创新。5年来,澳大利亚中小学逐渐形成了系统化的家校社教育合作路径。
一是以有效沟通搭建信任纽带,确保学生校内外学习的连续性。家庭和学校两个不同育人环境对儿童发展产生交互影响,有效沟通则是家庭与学校建立协同关系的基石。很多学校通过个性化、高频率、正式或非正式的沟通让家庭感受到来自学校的重视,进而成为学校育人方案拓展至家庭的有力助手。一些学校通过沟通,识别并认可学生在家庭、社区中获取的技能和兴趣领域,并逐渐将这些技能和兴趣点融入课堂教学以支持学生在校学习。
二是建构家校社教育合作共同体,强化多方主体的身份认同。学校充分考虑家长、学生、教师和社区成员的需求,在合作中达成对彼此角色和优先事项的共识,形成能够增强教师和家庭信心、联结感、共同认知的家校社教育合作共同体。学校在尊重社区文化、传统、价值观和人际关系的同时,还通过有意义的活动提升社区生活质量,强化学生和家长的身份认同、归属感。
三是创设学校决策参与机会,促使多方主体共担育人责任。学校为家庭、学生和教师创造更多了解彼此的机会,促进家庭和社会在能动参与、责任参与和实质参与中承担育人责任。
四是强化资源开发与整合,拓展家校社教育合作空间。很多学校通过资源识别、获取和整合将本地企业、课后托管机构、高等教育机构、基金会等社区资源纳入学生学习支持系统,通过线下或线上工作坊、制定家长指南等形式深化家长参与认知,通过课堂协助、校外实践、职业分享、学业辅导等丰富参与形式,通过与社区共同制定志愿者招募、培训和表彰机制提升参与质量,形成网格化家校社教育合作空间。
以可持续教育合作机制凝聚多方主体动能
澳大利亚教育部在《国家教育报告(2024)》中总结各州在家校合作方面的实践经验,并据此提出了家校社教育合作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一是共建积极、支持的育人环境。将学生的需求始终放在合作关系的核心位置,加强学校、家长与公民协会及其所在社区的共同协作,以学校为主导,尊重并平衡各方职责,凝聚多方主体动能,通过创建积极、支持的育人环境,丰富学生学习空间和资源。
二是发挥家庭第一任教师的作用,促进家校合作关系的早期建立。澳大利亚北领地实施的旨在加强与家长建立伙伴关系的“家庭即第一任教师”项目,强调以儿童和家庭为中心的早期学习干预,为家长提供有关儿童营养、健康、卫生、发育等方面的支持,为家长参与中小学家校共育工作奠定基础。截至2024年,该项目在北领地55个社区设立,招募80名家长作为教育者,累计服务2636名学龄前儿童。
三是整合社区资源赋能家庭,健全家校冲突协调机制。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实施整合型校本枢纽计划,在本地一所中学建立服务中心,该中心面向该学区的所有学生及其家庭,提供儿童健康和早期教育各阶段所需的支持。
四是关注特殊需要群体,形成社区积极响应的服务。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设立学校社区联络官,主要职责包括增强学校对学生特殊需求的理解、确保家长能够了解学校的运转机制、参与学校事务、促进学生目标设定和身心健康发展。截至2024年底,已为1350名青年及其家庭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支持。
澳大利亚家校社教育合作的核心在于以学生需求为中心,通过学校主导作用的发挥,将家庭和社会从教育的“外围参与者”转变为“核心治理者”,尝试通过以学校为主导的制度设计实现从零散合作到全方位合作的升级。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25日 第0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