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北京将科技创新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

科创场馆变课堂 院士专家当导师

发布时间:2025-09-27 作者:本报记者 施剑松 来源:中国教育报

  在日前闭幕的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清华大学代表队成为世界首次5V5机器人足球赛冠军,中国人民大学代表队在医药场景单元荣获拆药分装技能竞技银牌,北京各中学参赛团队也展现出蓬勃活力……

  今年以来,北京市成立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并在4月启动“爱北京·爱科创”行动,将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有机结合起来,发掘储备一批后备创新人才,引导青少年不断提升科学素养,以强大的思政引领力助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1

  在“博物馆之城”感受科创魅力

  今年夏天,在北京这座名副其实的“博物馆之城”,一座座科技场馆、一条条打卡路线、一件件科学手稿,串联起生动立体、浸润心灵的育人课堂。

  “大家知道程开甲院士拒绝国外优厚条件,毅然回国投身科研的故事吗?”在中国科学技术馆,10岁的讲解员王子星把自制空间站模型轻轻托在掌心,用清亮的童声介绍起微重力环境下航天员的日常。

  作为国家级综合性科技馆,中国科学技术馆每天接待来自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游客。今年暑期,游客们发现,在“天和核心舱”、院士墙等参观点位,一位位“小小志愿者”穿梭其间,为天南海北的游客讲解科技创新背后的家国情怀。

  目前,中国科学技术馆已有2000余名“小小志愿者”,表现优秀者经选拔成为“红领巾讲解员”,参与到科学家精神宣讲、“科技馆里的思政课”等多项科普活动中。今年以来,“红领巾讲解员”累计开展科学家精神宣讲92场,服务9200余人次。

  可感、可知、可行、可为,构成了“爱北京·爱科创”行动的主体内容。成千上万的中小学生走进首都各类科技场馆,在亲身体验中直观感受科创的独特魅力。

  2

  科创“大思政课”每天开讲

  今年5月,雁栖湖畔。中国工程院院士、“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邓中翰,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工程总指挥潘卫民等知名科学家,带领学生一边参观第四代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等大科学装置,一边讲述自己投身科创报国征程的感人故事。怀柔三中学生郭沐慈说:“这是一堂令我终生难忘的思政课,看到科学家们在科创报国道路上的坚守,我深受鼓舞。”

  这样特殊的思政课,几乎每天都在开讲。在北京,越来越多两院院士与大中小学生同行,参与科创“大思政课”。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苏东林定期组织学生研读马列经典,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思想火花与信念力量。95%的学生毕业后选择奔赴国家重点科技领域,100%留在了国家电磁兼容的主战场上。

  在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锦每学期为研究生新生讲授“思政第一课”。他结合党史、校史向学生介绍一代代北大人如何在科技强国进程中服务国家需求的故事,勉励青年学子向着科技高峰奋勇攀登。

  作为国际科创中心,北京汇聚了4个国家实验室、10家新型研发机构、92所高校、145个全国重点实验室,有1000余家科研院所、科技馆、博物馆等,还有835位两院院士在京工作生活……“科创资源的优势有多大,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首都力量的时代责任就有多大。”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负责人说。

  为增强科创“大思政课”感召力,高校、北京市科协还推出一台台剧目,用艺术形式讲好科学家故事。在北京交通大学大型原创话剧《茅以升》演出现场,4000余名师生体验“科学家精神课”;在海淀公园,由北京市科协指导,以“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事迹改编的话剧《碧海壮歌》,为现场师生带来沉浸式课程;在北京化工大学,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文献史实剧《侯德榜》精彩上演……“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演出,激励他们学习和践行科学家精神,是共创共演共话科学家精神的创新探索。”北京市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

  3

  以“练兵场”筑牢人才培养根基

  今年夏天,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学生赵君儒以优异成绩进入北京理工大学工科试验班(卓越班)。“暑期我看了电影《南京照相馆》,感受到没有强有力的国防就只能任人欺负。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助力我国芯片制造技术为国铸剑。”赵君儒说。

  “‘爱北京·爱科创’行动是‘大课堂’,更是‘练兵场’。”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负责人说。

  今年,北京市区校协同启动65个青少年创新夏令营,组织4600多名学生感受科学魅力。夏令营聚焦信息、天文、物理等主题,以专家讲座、参观参访、动手实践、成果汇报等形式,构建“培养—观察—选拔—赋能”链条。

  目前,在北京各区,“科创+思政”的“联名款”正不断涌现。北京中学“钱学森班”和北京市朝阳区明诚外国语学校“钱学森班”联合举办授牌仪式,两校与钱学森科学教育研究会交换战略合作协议书,携手共探创新人才培养路径。陈经纶中学分校“郭永怀班”、通州区运河中学“黄纬禄班”、北理工附中通州校区“竺可桢班”……这些班级将科学家的爱国情怀与探索精神融入学生成长轨迹,为培育创新人才筑牢根基。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负责人说,北京市将充分用好首都资源力量,有力推动教育强国首善之区、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27日 第0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