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教育战线最亮眼的字眼应该是“突破”。
是“十四五”时期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突破——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详细介绍了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普惠优质教育公共服务、服务支撑社会经济发展、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上取得的五个“新突破”。
是中国教育坚定有力走向国际舞台的突破——
在第二届卓越工程师培养国际会议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与国际工程联盟签署联合声明,合作启动构建研究生层次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协议。此项工作将在工程教育本科专业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等基础上,构建全球统一的硕士、博士培养质量基准,弥补全球高层次工程人才国际互认体系关键空白,为应对人工智能、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高水平、国际化人才支撑。
突破,彰显教育强国建设坚定战略意志。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战略擘画。胸怀“国之大者”、党之大计,教育战线正勇挑重担、奋力前行。
突破,彰显教育强国建设惠及国计民生。
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日益凸显,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正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强大动能。
突破,充满艰辛。但唯有突破,才能闯出更广袤的发展天地。
以工程师培养为例。回顾近年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历程,“教育、科研、产业”壁垒接连打破,学位授予“唯论文”的限制历史性突破,自主培养核心能力持续增强,建成全球最大规模且高质量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亮点频仍的成绩单,韧性十足的内生力,筑起了中国工程教育向世界分享理念、实践和方法的实力与底气。
所以,才有了前述联合声明的历史意义:此次中国主动倡议并牵头协议文本与标准的研制,标志着中国在国际工程教育规则制定中扮演“引领者”角色,是中国工程教育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提升的集中体现。
这就是何谓“中国教育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啃下的一个个“硬骨头”、闯过的一个个“急难险滩”,彰显教育改革的决心与勇气、智慧与担当。这些重大成绩,是教育战线自信的基础、自立的前提,更是走向自强的出发点。
这就是何谓“教育强国建设已进入蓄势突破、全面跃升的重要阶段”。随着教育战线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深入推进落实各项教育改革举措,更多的突破将由点及面、点面结合,构筑起教育强国建设的全新生态体系,加速全面跃升。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召开在即。在这样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节点,教育战线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收官,高标准谋划“十五五”发展,锚定十年目标,一以贯之、接续奋斗,努力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一步步变为美好现实。
(作者系本报记者)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29日 第0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