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深耕儿童视角 厚植家国情怀

发布时间:2025-09-30 作者:小学“众志成城”备课组 来源:中国教育报

  抗战主题“思政大课”小学篇的主题是“众志成城”。回顾备课过程,我们认为最大的困难就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抗战历史是一个既遥远又厚重的内容,以他们的认知能力还不能完全理解。这对课程内容设计和呈现形式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一是抽象精神难内化。“众志成城”的概念对小学生较抽象,学生虽能说出“团结”的内涵,却难将之与全民抗战等历史关联,更难转化为现实行动。二是历史场景难还原。学生对过去苦难缺乏直观认知,仅靠图片、视频易停留在“可怜”的表层感受,难以共情山河破碎的民族危机。三是价值观引导难掌握。既需让学生铭记历史,也要避免引发片面的极端情绪。这些难题让备课团队在设计课程时既担心内容过于抽象学生无法理解,又担心过度解构,消解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准确性。

  为了提升课程效果,我们通过多次参与跨学段集体备课、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研学、集中磨课等方式完善课程方案,核心就是解决如何把“大道理讲小、小细节讲透、老故事讲新”。

  “大道理讲小”就是需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备课组以国歌歌词为线索,将抗战史拆解为“山河破碎”“全民觉醒”“团结制胜”“精神传承”4部分,既遵循历史逻辑,又契合小学生“从感知到理解”的认知进阶。特别是针对“众志成城”等抽象概念,我们设计了个体、群体、民族递进路径,先从“1岁婴儿废墟哭泣”的个体苦难切入,再引入十九路军“誓与阵地共存亡”等群体抗争,最后通过忻口战役国共配合、地道战军民御敌等内容,升华“万众一心”的内核。这种设计让“团结”变得具体,帮助学生理解其并非口号,而是历史的真实。

  “小细节讲透”就是抓住小学生能够理解的细节,引发共情。核心是选对素材,兼顾真实性、典型性、适切性,通过有温度的故事传递精神内核。如赵一曼给儿子写绝笔信的部分,从“母亲对孩子的爱”切入,让学生理解其牺牲精神;新安旅行团《儿童生活》报里“没笔就用树枝在地上写,比比谁教的人多”的质朴之言,让“少年担当”变得亲切,把“爱国”从遥不可及的英雄事变成身边事。

  “老故事讲新”就是通过互动体验实现过去与现代的联结,让学生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借助数智技术创设情境,引导现场与屏幕前学生参与其中。例如,“地道战互动系统”让学生化身“小民兵”,在闯关中体会“人民智慧”;AI复原的“大太爷爷”讲述抗战经历,让家族记忆变成“共同回忆”。技术只是手段,让故事“活”起来、学生“动”起来才是目的。

  此次大课让我们从备课与实践两方面有了更深理解。备课上,推进跨学段协同,确保内容衔接;加强馆校结合,用博物馆、纪念馆资源丰富素材;邀请家长、长辈进课堂分享经历,让历史与生活相连。实践中,利用AI等技术增强教学吸引力;联动家庭、社区、场馆设计“小而实”的行动任务,打破课堂边界,增强实践体验。后续,我们将深耕儿童视角,把宝贵经验转化为教学日常,让红色基因浸润童心,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筑牢启蒙基石。

  (执笔: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高科实验小学 周孙鑫)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30日 第0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