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在高校场馆里瞭望科学的星空

发布时间:2025-10-15 作者:李威 来源:中国教育报

  ■高校博物馆、纪念馆等场馆的可贵之处在于其承载的精神内核,能将科学家精神转化为生动的“教科书”

  ■激活高校场馆的科学育人价值,关键在于做好“活化”与“融合”两篇文章

  据《人民日报》报道,许多高校的博物馆、纪念馆等有浓浓的科技味,同学们在这里畅游科学海洋,接受精神洗礼,立下科学志向。高校博物馆、纪念馆等场馆,不仅是展示中国科学发展历程的载体,更是点燃科学热情、传承科学精神、培育未来栋梁的重要课堂。如何让这些“校内宝藏”充分释放育人价值,是高校需要思考的课题。

  高校博物馆、纪念馆等场馆的可贵之处在于其承载的精神内核,能将科学家精神转化为生动的“教科书”。在湖南农业大学袁隆平科学家精神展示馆里,“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的朴实话语,诉说着袁隆平的坚守与执着;吉林大学黄大年纪念馆中,“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毕业赠言,激荡着以身许国的豪情……

  这些场馆以实物、场景、文字为媒介,将科学家的人生轨迹与精神世界具象化,让抽象的科学家精神变得可感、可知、可学。相较于课堂上的理论讲授,博物馆中的每一件展品都是一部立体的教科书。钱学森归国时携带的牛皮箱、袁隆平实验用过的稻穗、黄大年生前的办公场景,这些带着温度的物件,甚至比语言更能触动心灵。学生们在这些展品前看到的不仅是历史的遗存,更是科学家以身许国、心系人民的家国情怀,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知难而进、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这种沉浸式体验带来的精神洗礼,能够深刻塑造学生的价值观,让科学家精神成为激励他们前行的内在动力。

  高校博物馆、纪念馆等场馆的另一重价值,在于其还原了科学探索的真实历程,让学生看到科技成果背后的奋斗故事。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200号”展区,记录着一群平均年龄23岁的师生自主设计建造的中国第一座屏蔽试验反应堆的壮举;西北工业大学的运-20样机,讲述着科研团队协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艰辛;在大连理工大学校史馆里,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模型与助力高铁运行的铬锆铜接触线展品,展现着高校科研与国家重大需求的紧密联结。这些场景打破了科学的神秘感,让学生明白,伟大的成就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源于无数次的试错、协作与坚持。这种对科研历程的呈现,能有效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

  在这里,年轻学子学到的不仅是科学知识,更是科学方法与科学态度。例如,湖南农业大学的学生在水稻实验操作失误后,正是从袁隆平“失败了不气馁,再试一次”的话语中汲取力量,最终获得成功。这说明,博物馆中传递的过程思维能够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探究精神,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与科研中敢于尝试、勇于突破。

  高校博物馆、纪念馆等场馆是连接知识与志向的桥梁,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帮助他们找到人生的方向。新闻报道中,许多学子的故事印证了这一点。他们有的从参观航天馆的观众成长为传播科学知识的讲解员,在场馆的熏陶中下决心努力钻研科学知识;有的在地质博物馆看到成千上万件标本后,点燃了学习地质的热情;还有的在植物博物馆大开眼界后,立志为祖国林业发展贡献力量。这些案例证明,博物馆中的科学体验能够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志向,让“科学梦”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指南针,帮他们看见“可触摸的未来”。

  当学生看到高校科研成果在航天、地质、农业等领域的实际应用,当他们意识到自己也能成为创造未来的一分子时,科学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与自身紧密相关的事业。高校场馆通过展示科学家的成就、呈现学校的科研实力,不仅让科学的种子在学生心中扎根,还为国家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激活高校博物馆、纪念馆等场馆的科学育人价值,关键在于做好“活化”与“融合”两篇文章。一方面,要创新展示体验形式。运用VR、AR等技术还原科学场景,开展互动实验、科普讲座、研学活动等,让静态的博物馆“活”起来,吸引学生走进来、留下来。另一方面,要推动资源与教学深度融合。将场馆资源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和思政教育,使“博物馆课”成为常态化教学内容,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无缝衔接。此外,高校还应强化场馆的开放共享功能,不仅服务本校大学生,更要向中小学生和社会公众敞开大门,打造科普教育的重要阵地,让科学的火种播撒到更广阔的天地。

  从钱学森的“越洋归航”到桂海潮的“太空授课”,从袁隆平的“试验田”到黄大年的“办公室”,高校场馆里珍藏的不仅是科研的辉煌历史,更是激励未来的精神火炬。当更多学生走进这些场馆,聆听科学家的动人故事,感悟科研探索的艰辛历程,立下投身科学的远大志向,科学的星空将绽放更多新的璀璨光芒。让我们充分激活高校场馆的育人潜能,使其成为培育科技创新人才的摇篮,让科学的星辰大海照亮更多年轻人的成长之路。

  (作者系黄冈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15日 第0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