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建设“何以晋中”大中小学思政精品课程平台、打造150余门“行走的思政金课”……这是近年来山西省晋中市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丰硕成果。近日,在2025年秋季学期“何以晋中”大中小学思政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会议上,山西省晋中市11所驻地高校与全市11个县区精准结对,推进做实做强“何以晋中”精品思政课程群。“这已是今年第三次召开市级层面专题推进会议。”晋中市教育局三级调研员杜红英告诉记者,“如今高校和县区‘一对一’携手,让优质教育资源在全市范围内流动起来。”
近年来,在晋中市统筹布局下,山西农业大学协同晋中学院、晋中市教育局,率先搭建起一座坚实的“市校区域协作机制”桥梁。”
1 机制一体化
拓展育人“大课堂”
“早在2022年,山西农业大学牵头成立了晋中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了《晋中片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行动计划》《晋中片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特色教学指南》,为晋中片区提供顶层设计与行动指南。”山西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卫祥介绍。
有了《指南》统领,晋中市不断打破壁垒,将遍布全域的育人“富矿”精心挖掘,熔铸为“何以晋中”大思政课程群,构建起以立德树人为“魂”,以红色晋中、文化晋中、美丽晋中、幸福晋中为“四维”,以11个研学主题和11条精品线路为“翼”的“一核四维双十一”特色课程体系。
一批高质量的教学成果脱颖而出。杜红英介绍,覆盖小学到本科6个学段的“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乡村实践”一体化示范教学课程,入选全国第二批思政课10个一体化示范教学资源。
同时,各地也结合地方特色,打造了一批特色思政育人品牌。在晋中左权县,这片承载着英雄记忆的土地已经成为各地师生眼中动人的“红色课本”。秋季学期开学当天,晋中市将纪念左权将军思政微课《不朽的丰碑》作为“开学第一课”在全市展播。
如今,校地合作已成为晋中片区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常态。“我们围绕每个县区的文化基因、主导产业、发展特色,确定县域特色思政研学实践主题,打造‘一县一主题’‘一县一线路’。”晋中市教育局局长邓继杰表示。
2 师资一体化
聚强融合“大师资”
“一轮又一轮的集体备课,一次次的思想碰撞,让我成长太多了!”晋中市经纬中学政治教研组组长王雪雅深切感受到了集体备课带来的巨大变化。
“校际联动从‘偶尔串门’变成了‘常态走亲’。”山西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廖允成介绍,“我们定期组织片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开展集体备课,每学期开展两次大规模跨学段示范教学。全域思政课教师跨学段互动频次与3年前相比实现倍数增长。”
如何让思政课教师“有心气、有干劲”?晋中学院有一份“含金量”十足的分配管理办法:设立每月不低于1000元的专职思政教师绩效奖励专项,并支持教师“走出去”开展学术交流与实践研修。
晋中市教育局在师资锻造方面打出“组合拳”。定期对全市思政课教师开展集中轮训,实施“青蓝工程”,将跨学段教学骨干充实到全市100个“思政工作室”队伍中。同时,引入高校专家定期组织培训,全力打造一支以专职为主体、专兼结合、能力过硬的思政“晋军”。
“目前,全市2500名思政课教师,其中专职教师2200名,小学阶段专职教师配备率达78%,初高中已实现100%专职化覆盖。”邓继杰说。
3 资源与实践一体化
搭实共享“大平台”
在山西农业大学黄河农耕文明博物馆,学生们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在山西师范大学戏曲博物馆,学生们感受到非遗艺术中蕴藏的民族情感与文化根脉;在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传统建筑文化基地,榫卯技艺与晋派大院无声讲述着工匠精神与地域文明的融合共生……
晋中市充分发挥高校聚集地优势,在全市创建了32个“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将15个高校场馆纳入其中,培育的11条“行走的思政课”精品研学线路,覆盖历史、文化、科技、生态等多个领域。
“我们将思政课堂搬到革命旧址,研发150余门‘行走的思政金课’,让10万名学生走进红色研学基地,与20余位英模人物面对面交流。”杜红英说。
随着实践基地的不断壮大,11个县区内高校与中小学持续开发、汇聚具有晋中特色的优质课程资源。
近半年来,分学段征集了晋中片区两所高校和全市中小学教师的思政微课、思政系列课、日常思政课308节,组织75名专家线上交叉评审。
为此,“何以晋中”大中小学思政精品课程平台应运而生。一张覆盖全市的“思政课程资源网”正徐徐展开。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17日 第0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