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大学A区校园,两座历经沧桑的建筑遥相呼应,一座是临江路旁的工学院楼,另一座是松林坡上的“七七抗战大礼堂”。它们如同校园里的“精神双子星”,共同书写着这所大学的灵魂史诗。
工学院楼被师生亲切地称为“石头房子”,它始建于1935年,由重庆大学土木系教师、留法学者刁泰乾设计。未经打磨的条石墙体、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见证了中国近代建筑艺术的探索与创新。然而,真正让这座建筑不朽的,是它在战火中挺立的姿态。
1940年5月29日,日机轰炸沙磁文化区,工学院大楼遭受重创。硝烟散去,全校师生合力重建,让这座建筑在废墟中重生。从这里出发,冯简远赴北极开展科学考察,成为中国极地科考第一人;在这里,税西恒绘制着中国水电发展的蓝图;张直中探索着雷达技术的奥秘……他们在战火中坚守,用理性与智慧筑起救亡图存的知识长城。
不远处的“七七抗战大礼堂”,则承载着另一段热血记忆。1937年12月1日,国立中央大学西迁重庆后正式复课,此后在重庆大学提供的松林坡土地上修建了这座可容纳1200人的礼堂。暖黄色的墙体、红色雕花门窗,这座建筑成为抗战时期重要的文化阵地。
马寅初、郭沫若、老舍在此激扬文字;五星红旗设计者曾联松、“两弹一星”功勋朱光亚、任新民等杰出学子曾在此听讲……这里不仅是抗日民主运动的重要场所,更是巩固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精神堡垒。据介绍,1942年,王子云等人临摹的敦煌壁画在此展出,这是历史上首次以临摹品介绍敦煌艺术,在战火中守护着中华文明的火种。
每当新生入学,学校都会组织他们参观这两座建筑,聆听那段烽火岁月里的故事。在工学院楼里,学生们触摸着墙上的弹痕,感受着前辈学者在艰难条件下坚持科研的执着;在“七七抗战大礼堂”中,他们观看《永不消逝的电波》等红色电影,体会着当年师生抗日救国的热血丹心。
大学教育究竟是什么?答案或许正藏于这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之中:真正的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塑造灵魂;不仅要培养专业技能,更要涵养家国情怀。
夜幕降临,工学院楼的灯光与“七七抗战大礼堂”的灯火在松林坡上交相辉映,仿佛仍在继续着那段跨越80余年的对话。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01日 第0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