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们可以自己来开铺子吗?”“我们可以自己准备材料、邀请客人吗?”日前,在江苏省苏州市华林幼儿园大(5)班的户外场地,举办了一场以家乡文化为主题的“姑苏小铺”生成活动。孩子们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自己画图、搭建装饰、设计游戏规则、合作解决问题,教师则退居幕后……在苏州,这样的“儿童场景学习”实践探索已经持续了17年。
2008年,一份面向苏州市幼儿园教师的调查揭示了存在的教育困境:“场景精心布置,幼儿的兴趣却转瞬即逝”“看到幼儿在玩,但不清楚他们的经验如何生长”……这些问题直面实践:场景对幼儿学习的价值如何体现?幼儿在场景学习中的权利如何保障?
“从这份调查开始,我们立足场景学习的理念根基,开始探索让游戏、探究成为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丁杰告诉记者,从2008年起,教科院在苏州各幼儿园逐步开启“以儿童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变革,目前已覆盖1000多所幼儿园,深度融入了教师的日常教育生活。
17年里,苏州市教科院相继出版了《让幼儿的学习看得见》《幼儿园区域活动300例》等实践指导用书,推行并广泛应用《幼儿园场景学习指南》《幼儿园学习环境评估量表》等一系列工具性成果,在苏州乃至全省全面推行场景学习的理念与实践。
前不久,在苏州市华林幼儿园的种植园地,记者看到大班教师们观察幼儿收割南瓜的过程,并细致记录他们的话语与动作。活动后,以“南瓜丰收了”为主题的场景学习工作坊随之启动,教师们通过“兴趣地图”与“问题网络”来回溯由幼儿好奇心创生的“行为—场景”动态反馈机制,以支持幼儿经验生长。
“幼儿的学习,由此从被动听讲变为一场探索与发现之旅,他们带着好奇心,在真实的场景中亲身体验、主动寻找答案。”苏州市教科院副院长戈柔介绍,团队深度推动“尊重幼儿自主性与能动性”从理念共识转化为教师日常教育行为,幼儿的主体地位明显提升,课程面貌也发生了变化。
在苏州高新区狮山中心幼儿园,教师陈琳怡敏锐地发现,以往教师定好游戏规则后,孩子们玩起来虽然井然有序,但玩两三次就兴趣索然。现在由幼儿自己讨论决定后,他们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创意,“比如我们组织春天市集时,因为出现拥挤,孩子们竟然主动商量设计了预约取号牌,还主动把摊位分成了‘鲜花铺’和‘种子站’,这些都是我们想不到的创意”。
当赋予幼儿“场景共建权”与“学习决策权”后,教师们普遍惊喜地发现了幼儿令人惊叹的规则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许多家长反馈:“孩子回家后说个不停,总兴奋地分享今天在幼儿园发现了什么、和小伙伴一起研究了什么。”“以前遇到困难就找大人,现在孩子会自己想办法。”
在苏州工业园区高和路幼儿园最近一次关于场景学习的复盘研讨会上,刚工作不久的教师钱紫蕴眼神里闪着光:“我看到了很多‘哇时刻’,孩子们自己发明的规则、自己协商的分工,比我直接教给他们的宝贵100倍。”
值得一提的是,当教师从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幼儿学习的观察者、解读者和支持者时,这个过程也倒逼着教师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2023年,凝结了苏州场景学习多年实践成果的《支持幼儿经验生长》正式出版,更是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可借鉴的行动路径。
“在开放、动态的场景中,幼儿的表现是复杂、多元且瞬息万变的,教师要做到‘看见’行为并‘读懂’需求,其专业判断力因此变得精准而深刻。”太仓市实验幼教中心主任吴颖颖告诉记者,这种在真实情境中历练出的实践智慧,是任何理论培训都无法替代的宝贵成长。
“教师的核心价值,并非取决于‘教会’什么,而在于‘点燃’幼儿内在学习热情,并‘守护’其与生俱来的学习本能。”戈柔说,通过对幼儿持续3年的追踪观察及大量实例分析发现,场景学习正深刻滋养着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7日 第0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