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红色书籍作为一种特殊的红色资源,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的精神密码,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记录,也是衔接历史与现实的精神纽带,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育人宝库。
我们要解码红色书籍的精神内涵并将其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需求进行分层设计和系统整合,让红色精神贯穿各学段思政教育,培育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遵循认知规律
搭建红色育人阶梯
大中小学生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红色教育要契合他们的认知进阶规律。红色书籍彰显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精神内核,需要根据各学段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情感需求有效传递。
小学思政课要注重感性启蒙,以讲述红色书籍中的人物故事,实现红色精神的具象化表达。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鸡毛信》、《小英雄雨来》等红色绘本和故事书塑造了鲜活的英雄形象。思政课教师要围绕爱国、诚信等主题,将海娃冒死送情报、雨来智斗敌人等情节,与心中有国家、做诚实的人等教学内容结合,通过角色扮演、故事复述等方式,让学生在具象场景中初步建立与红色精神的情感联结,埋下爱党爱国的种子,完成道德启蒙。
中学思政课要注重理性认知,以解读红色书籍的历史和时代价值,实现对红色文化的深刻认识。中学生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过渡,思政课教师要将《红岩》、《青春之歌》等红色经典著作融入课堂,将江姐在狱中坚贞不屈的事迹与理想信念教育结合,剖析革命先辈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品质;通过解读林道静的成长历程,引导学生理解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关联,将家国担当从感性体验升华为理性认同。
大学思政课要注重理论升华,以挖掘红色书籍的思想内核,实现对红色精神的价值内化和行动外化。大学生思辨能力较强,思政课教师要将《共产党宣言》、《论持久战》、《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经典篇目中的革命理论、战略思维和制度构建等,与唯物史观、实事求是、以人民为中心等知识点深度融合,引导学生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剖析红色精神内核,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和使命担当,实现从知识学习到理论认同的深化,将红色精神内化为价值追求、外化为行动自觉。
创新教学方法
激活红色育人效能
红色书籍育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契合学段特点的教学方法创新。思政课教师要通过体验式、探究式和实践式等方式,让红色书籍从文本走向生活,激活育人效能。
小学阶段,体验式、情境式教学是激活红色书籍魅力的关键。思政课教师通过动画短片、歌唱朗诵等形式创设鸡毛信传递、重走长征路等情境,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红色故事,加深对红色文化的情感共鸣。
中学阶段,理论与实践结合是提升学生对红色书籍理性认知的重要方式。思政课教师一方面要将红色书籍与政治、历史等知识有机融合,通过专题讲授,引导学生剖析红色书籍中的矛盾冲突、人物抉择背后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要组织学生参观红色纪念馆、采访革命后代等,让抽象的红色文化在实地调研和口述历史中变得鲜活可感,推动学生将感性认知升华为理性认同。
大学阶段,通过案例式、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将红色书籍所蕴含的精神品质外化于行。思政课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融入红色书籍,引导学生以红色书籍为素材,结合课堂内容创作短视频等,传承红色精神并转化为行动指南;鼓励学生参加红色主题的社会实践或竞赛,将红色文化与专业相结合,并转化为创新性实践活动,在现实生活中将理想信念、爱国热情等外化于行,实现从理论认同到行动自觉的跨越。
整合育人资源
筑牢红色育人根基
红色书籍育人效能的充分释放,需要聚合多元主体资源、深化协同联动、构建数字化资源网络,让红色书籍内容“活”起来、转化为可感知的育人场域,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筑牢红色育人根基。
聚合多元主体资源,构建分层资源供给体系。依托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史研究机构等,系统整理《毛泽东选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理论文献,联合革命纪念馆、党史档案馆等机构,将实体文献资源数字化,为不同学段学生提供分层解读方案。
深化协同联动,打造育人共同体。学校可以开设“红色书籍研读”课,结合不同学段思政课内容设计分级书单;家长可以组织家庭红色故事会,与孩子共读《长征画传》等红色书籍;社区可以联合书店举办红色书籍漂流活动,形成红色文化传播合力。
构建数字化资源网络,创新沉浸式育人场景。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云端红色文献馆,将红色经典手稿等珍贵文献转化为三维数字展品,帮助学生在“零距离”阅读、互动点击中解锁文献背后的历史故事和精神力量。依托在线教育平台开设红色文献云课堂,由不同学段教师联合授课,通过“同上一堂文献精读课”等方式,展示不同学段对同一红色文本的解读视角,推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资源共享与教学体系有效衔接贯通。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研究项目[XXSZ2024YB08]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27日 第07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