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2017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研讨会各地校园足球工作经验分享

发布时间:2017-05-27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摘 要:5月26日,在“2017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研讨会”上,来自上海市、内蒙古自治区、青岛市、成都市、北京市海淀区等地的负责人介绍了各自推动校园足球发展的典型经验。
  中国教育新闻网讯 5月26日,在“2017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研讨会”上,来自上海市、青岛市、成都市、北京市海淀区等地的负责人介绍了各自推动校园足球发展的典型经验。具体经验汇总如下:
上海:以精英训练营为特色加强足球训练体系建设
  一、上海校园足球训练体系的建设
  (一)多元化的课余训练体系
  多样化的课余体育训练形式,是上海校园足球训练体系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上海市中小学学生人数近150万,校园足球联盟学校428所,有140所中小学成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注册的学生运动员目前已达35000名,课余训练采用了学校组织、学校与社会机构合作,学校与职业俱乐部合作,系列足球夏令营、冬令营等方式。
  (二)科学新型的精英训练营
  科学新型的精英训练营是上海校园足球训练体系的特色组成部分。2015年12月,上海市教委整合教育体育和社会力量,紧紧依托各类教研组建上海市青少年校园足球精英训练营,并与全国校园足球满天星精英训练营对接,选拔优秀足球苗子,参加全国校园足球夏令营和冬令营。
  精英训练营的运营方式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
  1.广泛的选拔。在班班比赛的基础上,通过区内校校比赛的方式,选拔进入自愿参与的方式,产生区级精英训练营,对人员进行动态管理,完善和保障人员的文化课学习。
  2.科学的训练。训练营始终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通过科学设置训练时间,设立文化生活督导员,制订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妥善处理好学生学习和训练的关系。
  3.加强文化教育。
  4.保障经费。2016年、2017年上海市教委下拨的专项资金近5000万,区级财政下拨经费追加不少于1:1的配套经费,实际组建的运营中,各区配套的比例高达1:2。
  精英训练营有以下发展特点:
  1.教育性。训练营始终坚持以增强学生体制,培养其拼搏进去、团队协作的体育精神为指导思想,妥善安排好学生的文化学习和课余训练,努力培养思想品德高、文化水平高、足球技能突出的校园足球后备人才队伍。
  2.示范性。精英队伍组建之初,就坚持高标准,要求体现上海教育的发展水平。
  3.开放性。精英训练营除了对营员的训练和比赛活动外,还在节假日吸收喜欢足球的学生,进行课余训练,面向社会开放。吸引更多的人喜爱足球,进一步促进校园足球的普及。
  (三)常设的上海市学生体育训练基地。
  训练体系方面,上海常设了上海市学生体育训练基地,通过建立常设性的训练基地,构建市级学生体育团队的选拔、管理、训练的新机制,形成市、区、校三级学校课余训练体系,为有体育特长和发展潜质的学生提供高水平的训练服务和畅通的成长路径。同时在借鉴校园足球经验的基础上,今年起建立了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和网球等学生训练基地,形成了三大球、三小球的学生体育训练基地的网络,这就是第一部分。
  二、上海校园足球竞赛体系的建设
  目前每年各区组织校季联赛5000余场,全市举办市级比赛近2000场,选派近千人次的裁判人员,80%以上为学生裁判,其中2016至2017精英赛开幕式小混组比赛的裁判员年龄仅为12岁。
  第二是开展丰富多样的足球赛事,广泛开展多样化的足球竞赛活动,形成班班赛、校校赛、区级赛、市级赛的竞赛格局,构建了四横(小学、初中、高中、大学)、11个年龄段四纵(暑期、校级、区级、国际邀请赛)的立体化的比赛体系。
  第三是形成了稳定规范的赛制,综合考量科学安排,提前公布一学年的赛事安排,根据队伍数量,采用主客场和赛会制的赛制,贯穿全年的精英赛。
  第四是维护公正严明的赛季,制订了上海市校园足球联盟赛事指南,统一赛场布置和礼仪规范,规范青少年观赛行为,严格执行全国学生足球比赛纪律处罚规定,探索完善裁判员公正执法,教练员和运动员严守赛风赛纪的约束机制。
  第五是加强赛事的文化建设,把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足球文化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积极深化足球运动内涵,通过赛事传播及专题节目,每日新闻等形式,向社会传播校园足球的正能量,开通微信平台,推送校园足球精英训练营、大学生足球联盟等赛事活动的动态信息,成立了70余人的学生记者团,拓宽了学生参加足球运动的途径和方式,各参赛队自行组织的啦啦队,丰富赛事文化,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青岛:转变发展理念深化改革创新,打造校园足球改革的青岛模式
  一、以新的理念引领校园足球改革发展
  第一坚持“立德树人”发展理念,纳入学校教学改革“一揽子”体系。第二坚持“顶层设计”深化改革,把“一张蓝图”抓到底。第二坚持“顶层设计”深化改革,把“一张蓝图”抓到底。第三坚持“城乡一体”统筹协调,做到全市“一盘棋”。
  二、构建现代足球教育教学体系
  第一,设计“快乐足球”课程。
  青岛市2014年出版了《快乐足球》教材,在国家出台了校园足球课程标准后又修订了教材,规范了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不同年龄段学生足球技能考核标准。目前,各足球特色学校每学期安排20学时足球课程,其他学校10学时足球课程,小学和初中开设足球校本课程,高中开设足球专项课程。
  第二,配好足球师资力量。
  通过亚足联D级教练员培训班、国家三级(足球)裁判员提高班等加强对体育骨干教师的培训,同时对非足球专项体育教师进行通识培训,已累计达5000人次,极大的提高了校园足球师资水平。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职业俱乐部教练员、优秀退役运动员和足球名宿进校园,开展足球支教,培训足球教师。
  通过引进荷兰、德国等足球发达国家50多名足球教师到中小学任教,破解足球名师、高水平教练员缺乏的难题。
  第三,培育校园足球文化。
  发挥校园足球文化的育人功能,弘扬“快乐足球,健康成长”的运动理念,将校园足球与学校教学活动紧密结合,与学生课外活动实践紧密结合,语文课的足球作文、英语课的双语足球术语、美术课的足球绘画、舞蹈课的足球啦啦队操、音乐课的足球经典音乐,让学生多角度领略足球文化魅力,使足球与学生艺术活动、体育活动、节庆活动有机结合,足球文化全面融入、广泛浸润校园生活,让广大师生共享足球带来的快乐。
  三、健全高水平足球竞赛体系
  第一,建立校园足球联赛体系。构建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级校园足球联赛体系,全市范围设“市长杯”,各区市组织“区(市)长杯”,各学校有“校长杯”,涵盖了5人、7人、11人制各类赛制,实现了校园足球赛事全覆盖、一体化。青岛市“市长杯”校园联赛已成功举办27届,有效带动校园足球普及提高。每年参与学校700余所,参赛人数达1.7万。青岛市从2015年就已经在全国范围率先启动校园足球大数据平台的建设。
  第二,举办丰富多样的专项赛事。青岛市结合城市特点和学校实际,积极组织沙滩足球锦标赛、“谁是球王”、“我爱足球”等青少年足球赛事,校际间足球对抗赛等多类专项赛事。组织优秀足球特色学校参加全国中小学足球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组织中小学与国外友好学校建立教育足球联盟,定期举办国际间校际邀请赛,开拓了孩子们的足球视野。
  第三,举办校园足球夏令营。开展区市间精英赛事,启动了青岛市首届校园足球精英赛,并与青岛市青少年足球锦标赛合并进行,全市84支最佳阵容参赛队、1285名优秀运动员参与其中,初步形成了我市自有的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体系。
  四、完善科学足球人才培养体系
  第一,健全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建立试点学校——区(市)训练营——市级精英训练营三级青少年足球培训体系,建立4个市级青少年精英足球训练网点和1个女足训练基地,构建后备足球人才培养体系。出台了《青岛市中小学生足球后备人才招收办法》《青岛市中小学生足球后备人才专业选拔测试办法与标准》, 自2015年每年单列计划招收1100多名足球特长生。
  第二,畅通人才成长通道。建立教育、体育和社会相互衔接机制,打通从校园足球、社会足球到职业足球的成长通道,让优秀苗子进入国家足球后备人才梯队、足球职业俱乐部。近年来,共有近百名各年龄段足球人才入选国家各级梯队,100多名学生进入中超、中甲职业俱乐部;今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精英夏令营中青岛中小学足球精英队员占比超过20%。
  第三,形成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组成的青训体系。统筹城乡、区域和学校类型,按照小学、初、高中1:3比例建设一大批充满活力的足球特色学校。小学阶段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建立球队, 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校级球队不少于4 支 (含男女队),市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校级球队不少于3支 (含男女队),分年级、分年龄段开展足球教学和比赛,形成了科学合理、有序衔接的足球人才教育体系。
  第四,引入国际一流青训体系。加强与足球强国足协、国外顶级足球俱乐部的多层次多类型合作,构建“中西合璧”足球青训合作模式。推动政府间官方合作,青岛中德生态园与德国足协、德国国际合作机构签署《德国足球项目战略合作协议》,将德国足球青训体系全面引入中国。推动与国外顶级足球俱乐部深度合作,青岛黄海俱乐部与西班牙巴萨俱乐部联合建立青岛巴萨黄海足校,将世界著名的巴萨青训体系首度引入中国。
  五、构建起强有力足球保障体系
  第一,强化资金保障。设立校园足球发展专项资金,通过比赛冠名、赛事合作等方式吸引社会各方参与,形成财政和社会资金多元投入机制。近两年,全市及各区市已累计投入近:6000万元。
  第二,强化场地保障。投入4.6亿元新建及改造学校足球场地450个,建设100处笼式足球场地支持校园足球的校外训练,积极推进社区运动场和农村镇级学校操场建设。如,城阳区建设35处免费标准足球场,不到4000人就拥有一片标准足球场地,已超过德国现有的万人拥有场地面积的水平。投入4.6亿。
  第三,强化安全保障。实施校方责任险、校方无责任险和学生平安保险。建立学生体育运动保险基金和学生体育安全事故第三方调节处理机制,解决了学生踢球安全之忧。加强校园足球队医团队建设,采取政府购买服务与聘任兼职运动医学专家相结合等方式,解决专业队医不足问题。
成都:校园足球凝一心 教体结合绘五图
  一、教体共谋齐思想,全盘做好“规划图”
  学校体育工作着力于学生,贯穿着教育,渗透着竞技。成都市长期坚持“教体结合、分工合作”的传统,良好的工作格局对校园足球的普及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多年的努力,教育、体育部门建立了比较健全的校园足球工作机制、组织架构、管理体系。
  二、教体共抓炼队伍,全面做细“保障图”
  推动校园足球的健康发展,足球师资是关键。教育、体育部门充分发挥两家的行业培训优势,共同规划、实施校园足球师资队伍培训计划。一是加强技能培训,二是试点素养培训,三是组织管理培训,四是纳入继教培训,五是开展国际交流。
  三、教体共筹创联赛,全力做实“施工图”
  全面、广泛、深入组织开展各类赛事是校园足球的有效驱动。一是继续开展传统三级联赛。二是创新建立全新联赛体系。
  四、教体共保输人才,全程做通“渠道图”
  为畅通足球特长学生成长通道,教育、体育部门共同构建、完善涵盖升学和专业输送的人才培养渠道。一是优化招生政策,二是更新培养机制,三是依托高校资源。通过共同努力,逐步理顺了以高校、高中为“龙头”的大、高、初、小“一条龙”足球特长学生升学渠道和以职业球员为导向的足球专业人才培养输送渠道。
  五、教体共融同育人,全心做深“内涵图”
  教育、体育部门共同深化校园足球的育人内涵,践行体“育”的综合育人理念。一是课程建设,教育部门立足课堂主阵地,构建校园足球教学体系;二是学科融合,教育部门探索校园足球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三是家长参与,教育部门联合体育部门构建学校、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校园足球一体化生态。
北京海淀:以构建七大体系为未来工作重点
  第一,构建四级联赛体系
  形成由学校主办的班级联赛,由学区主办的校级联赛,由区教委主办的学区联赛和区级冠军联赛等四级金字塔竞赛模式,在组建海淀区和学区精英连队的同时,保持各学校足球队的整体竞技水平。目前学校班级联赛以进行完毕,17个学区,校级联赛接近尾声,部分学区连队已经组建,学区联赛和区级冠军赛将于今年下半年举行。
  第二,构建精英训练体系
  成立一个区级17个学区级校园足球精英训练营,建立小学5只、初中6只、高中2只,共13只男子和女子精英足球队,通过四级联赛,选拔优秀足球运动员加入学区区级精英足球队,形成贯通一体的精英训练体系。
  第三,构建文化品牌体系
  启动海淀区校园足球品牌建设,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及家长参与校园足球建设和相关活动的热情,以品牌建设为切入点,开展校园足球LOGO和宣传口号征集评选活动,推进区级和学区级精英训练营,一营一文化品牌建设,形成海淀区校园足球两级精英人才培养梯队,全方位营造校园足球荣誉的宣传氛围,推进各项工作开展,打造海淀区校园足球品牌形象。
  第四,构建统一教学体系
  与区教师进行学校、教科院合作,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阶段,在充分调研的情况下,研发海淀区校园足球基础教材,配以训练指导视频和辅导资料,进一步明确校园足球培养目标,形成小学、初中和高中统一的课程和训练体系,促进足球后备人才更好、更专业的成长。
  第五,构建专业培训体系
  发挥体教结合优势,实施校园足球裁判员培养计划,首批将对17个学区的17名体育教师,34名初中生、34名高中生进行培训,成绩合格的发放海淀区校园足球裁判员证书,可以参加学区内各级别足球联赛执法,年满16周岁的可以取得国家足球裁判员等级证书。我们还与高校深度合作,实施海淀区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及学历学位提升工程,三年内培养一批师德素质好,专业能力强,执教水平高的专职专兼职足球教师队伍,计划安排一百名体育教师攻读足球专业硕士学位,以校园足球为切入点,实施学校体育运行与管理人才培养提升计划,分三批培养一只专业性强的学校体育运行与管理方向的硕士人才,有效提升学区和学校体育管理工作水平。
  第六,构建督导评价体系
  与区政府教育督导室合作,建立完善海淀区校园足球实验学校督导评价指标,对58所区级足球实验学校进行督导评估考核,统一标准,严格规程,建立能上能下的考评机制,真正发挥足球实验学校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成为区域内校园足球工作的排头兵和先行者。
  第七,构建综合保障体系
  加强校园足球场地硬件建设,筹建海淀区校园足球综合训练基地,完善学区级精英训练营基地建设,保障各级球队的训练和比赛,注重于新闻、传媒、网络等媒体的沟通协调,加大校园足球文化建设和宣传力度,保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互动联系,营造和谐稳定的校园足球发展氛围,建立足球后备人才升学绿色通道,完善足球后备人才登记注册制度,探索优秀足球后备人才,从小学到大学的绿色升学通道。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