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北京34所高校为例

发布时间:2018-04-09 作者:王鹂 来源:《北京教育》杂志

摘要:近年来,国务院和教育部一系列深化美育教学改革的文件密集出台,促进艺术教育进步已经成为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高校艺术教育正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我们在对北京地区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状况的调查中发现:高校艺术教育取得了一些突破,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当前高校艺术教育的供给与大学生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课程管理不规范”“设备设施投入不足”“缺乏高素质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科研工作不重视”等方面。对此,我们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对策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针对全体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新形势要求加快发展学校艺术教育,明确推进学校艺术教育的思路。在普通高校积极开展艺术教育,这对普通高校的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们通过对北京地区34所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其中13所重点高校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教师的访问调查,呈现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现状和效果,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建议,从而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切实提升我国大学生的艺术素养。

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针对学生和教师两个群体样本进行调查。学生样本主要采集了34所不同类型高校的学生样本,围绕三个方面进行调查:一是学生对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开展的态度;二是学校整体艺术氛围的情况;三是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需求情况。教师样本主要采集了13所重点高校的艺术教育管理教师样本,围绕三个方面进行调查:一是艺术教育的师资和开展科研的情况;二是公共艺术教育的经费和硬件设施配置情况;三是目前的课程设置和实际课程开设情况。

该调研主要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按照高校的类型(综合类院校、理工类院校、社科类院校)、学生专业属性(文科、理科)、是否为艺术特长生等方面进行分类。最终回收问卷607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2.42%。最终参与测试的大学生为561人,其中男生占34.76%,女生占65.24%;文科专业大学生占47.24%,理科专业大学生占52.76%;综合类高校学生占38.32%,理工类高校学生占43.85%,社科类高校学生占17.83%;艺术特长生占13.01%,非艺术特长生占86.99%。多层次的取样能够保证调查数据结果的代表性,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北京市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和实效。参与调查的教师主要是从事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主管教师,包括北京外国语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中国人民大学13所高校的教师。

数据分析和调查结果

1.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满意度现状

第一,综合类大学的学生对艺术教育课程满意度较高,理科生对艺术类课程更感兴趣。通过高校属性与学生对艺术教育课程评价的卡方检验(见表1),我们可以看出各种统计量的值和相应的渐进显著性水平P值。3个P值均小于0.05,均达到显著水平,拒绝虚无假设,表明高校的不同属性与学生对艺术教育课程的满意度之间有显著相关性。

 

大部分综合类大学学生对艺术类课程需求基本满意,在三类高校中满意度最高,占比62.8%;而理工类大学学生不满意艺术教育课程,认为开设课程太少、资源欠缺在三类高校中占比最高,为39.4%,认为求知需求得到充分满足的学生数在三类高校中占比最低,为8.9%。说明综合类高校在艺术教育课程方面做得比较好,而理工类高校在该方面有所欠缺,应该重视开设艺术类课程,满足学生求知需求,增强学生满意度。

通过文理科学生对艺术类公共课程兴趣的方差同质性检验可以看出,显著性为0.528,远大于0.05。因此,认为各组的总体方差相等,即满足方差齐性这一前提条件。

通过文理科学生对艺术类公共课程兴趣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可知,显著性0.033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认为文理科生对艺术类公共课程的兴趣存在显著差异。而且,通过文理科学生对艺术类公共课程兴趣的均值分析,发现理科生对艺术类公共课程的兴趣要高于文科生。

综上所述,理工科高校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满意度较低,而理科生对艺术类公共课程的兴趣要高于文科生。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是长期以来科学和艺术的分离,使得理科学生在其专业学习中几乎不会接触到艺术,理工科高校艺术氛围不够浓厚,从而导致他们对艺术相对陌生,也就导致他们对学校的艺术教育有更多的要求和期望。当这种期望和要求不能被所在高校艺术教育所满足时,也就造成了他们对高校艺术教育的低满意度。

第二,艺术特长生更多参与实践型活动,普通学生更多接受理论教育。由表2可知,艺术特长生接受艺术教育的方式最多为社团活动,占比74.0%;非艺术特长生则为公选课和学校晚会、专场音乐会,均占比68.2%。说明艺术特长生更多地接受实践型的艺术教育方式,非艺术特长生更多地接受理论型的艺术教育方式。由表3可知,无论是否是艺术特长生,学生们都更多地希望接受艺术实践与体验方式的艺术教育。

 

第三,大学生最喜爱的艺术活动为文艺晚会或公共选修课等参与体验类活动,对讲座兴趣不高。大学生接受最普遍的艺术教育方式为学校晚会、专场音乐会,占比68.09%;其次是公选课,占比66.31%。大学生最喜爱的艺术教育方式是学校晚会、专场音乐会,占比41.35%。学校组织的各类晚会参与度最高,占比59.00%。从调查中还可以看出,北京地区高校艺术教育资源利用率较低,学生对于校内校外专家讲座与表演兴趣不高。

第四,当前高校艺术教育的供给与大学生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调查显示:47.51%的大学生选修艺术类教育课程是兴趣使然,为提高艺术修养;37.01%的学生是为了丰富课余生活,放松身心;13.52%的学生仅仅为了获得学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对艺术教育有明确需求,大部分学生是为提高自身艺术修养而选修艺术类教育课程。对于“您认为您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得到了哪方面的提升?”这一问题,71.12%的学生表示自身的艺术修养能够通过高校艺术教育得到提升。以上说明大学生们非常希望通过高校艺术教育提高艺术素养。

此外,63.46%的学生认为艺术类教育课程开设太少;61.14%的学生认为高校艺术教育基础设施不够完善;49.02%的学生认为艺术教师师资力量不够雄厚;43.14%的学生所在高校没有规定必(选)修艺术类课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不足之处显而易见,高校的重视程度大大影响到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

2.由高校艺术教师的评价剖析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

通过对教师的问卷分析,我们对抽取的北京13所重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进行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根据2015年教育部起草并由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我们发现当前北京地区重点高校艺术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课程管理不规范。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教育部部属学校、‘211工程’学校,以及省属重点学校应开足开齐上述课程”。[1]从抽取的北京13所重点高校的情况来看,有46.15%的高校并未设置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有19.22%的学生从来没有选修过艺术类公共课程。

第二,公共艺术教育的设备设施投入不足。通过调查发现:有46.15%的高校没有设置专门的公共艺术教室等教学场所,只有1所高校的公共艺术社团活动场所可以充分满足学生需要。

第三,缺乏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由表4可知,高校从事公共艺术教育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公共艺术教育水平的高低,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中既有丰富教学经验又有大量艺术实践经验的人才较少,能够引领整个学科发展的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更是缺乏。在我们所调查的13所重点高校中,有半数学校没有具有正教授职称的艺术教师从事公共艺术课教学。另一方面,体现在公共艺术教师的编制上,大多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师还达不到国家规定的编制人数(学校学生总人数的0.15%~0.20%),调查的每所高校目前全日制在校学生均已逾万人,按国家规定的正常编制,至少应有艺术教师十五人,而实际上只有1所高校达标。

 

第四,科研工作不重视。整体来说,北京高校专门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科研人员还是屈指可数,大部分高校管理部门和领导对公共艺术教育科研关注不足,教师积极性也不足。调查显示:38.46%的高校从事公共艺术教育教师近三年没有该方面相关研究的论文发表,这不得不令人遗憾和深思。

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对策研究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一是理工类高校应重视营造人文艺术氛围,进一步调查理科学生的艺术素养状况,了解他们的艺术教育需求,在此基础上开设一些他们最为需要的艺术类课程,并且在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上尽可能适应他们的艺术接受能力。

二是高校应该整合资源,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艺术教育,多增加一些艺术实践类型的课程,如以强调参与性、体验性的工作坊形式呈现的艺术创作类课程,让学生在创作、表演、演奏中,进一步感受艺术的魅力,提高其艺术表达能力。

三是北京作为全国艺术教育资源最丰富的地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要加强与艺术家、社会艺术团体和机构的紧密联系,加强在学生中的宣传。艺术家、艺术团体的进校,对于整个学校艺术氛围的建构也起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氛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艺术素养。

四是健全公共艺术课程体系,使其成为改革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我们在公共艺术课程的计划性、系统性上提供保障,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制度层面上确立公共艺术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尽可能多地开设不同形式、不同门类的艺术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资源。高校应按照教育部规定,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之中,开足、开齐八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每个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两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2]

五是学校要重视相关的硬件建设,并根据艺术教育的特殊要求,安排专门的音乐、舞蹈等艺术教室,保证公共艺术社团活动场所可以充分满足学生需要,装备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和音响系统。

六是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重视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工作。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各学校要按照师生实际比例配备公共艺术课教师,积极引进高水平的艺术类教师,同时对现有的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在进一步提高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扩大他们的视野,增强其文化底蕴和艺术感悟力,大力培养教师的艺术欣赏和艺术创新能力,提升教师的教学素质,从而便于高校艺术教育的开展。与此同时,要增加相关的经费投入,加强公共艺术教育的科研工作。各学校要积极动员和组织广大公共艺术课教师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科研工作,鼓励教师申报相关课题,撰写相关论文,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全面推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为实现“中国梦”培养合格的人才而不断努力。

在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形势下,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我们需要不断增强对公共艺术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充分重视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建立科学有效的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机制,逐步完善具有本校特色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作者:王鹂,单位:北京科技大学团委、人文素质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2]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A/OL].[2017-12-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4/200603/t20060308_80347.html.

[3]田亚梅,王海英. 河北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3-5.

[4]易晓明,杜丽姣.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实效及改革建议—基于江苏省12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研究[J]. 美育学刊,2012,3(6):98-105.

[5]向跃华.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何处去—浅谈湖南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 艺术教育,2015(1):82.

《北京教育》杂志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