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高校虚体科研机构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发布时间:2018-09-25 作者:王德平 来源:《北京教育》杂志

摘 要:虚体科研机构是高校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然而,高校当前对于虚体科研机构的管理,还处于较为粗放的状态。通过对高校虚体科研机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探索高校虚体科研机构的创新型管理模式。

关键词:虚体;科研机构;管理体制;创新

高校虚体科研机构概述

高校虚体科研机构又称为非在编科研机构、非实体性科研机构,是高校内不占用人员编制、不由学校提供固定办公场所、经费自筹的学术研究性主体,简称“三无机构”。根据批准设立主体的不同,虚体科研机构一般分为三类:学校自主批准建立、学校与政府部门合作成立、学校以协议形式与校外单位联合建立。虚体科研机构具有“机构开放、体制灵活、人员流动”的特点与优势。[1]其任务主要体现为:立足学科前沿,针对重大学术问题和现实问题开展科研活动;组织跨部门、跨学科的学术团队,开展交叉学科研究;推动学术交流与合作,包括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及相关单位的交流与合作等。相较于实体科研机构,虚体科研机构更为灵活,可以围绕某一研究方向或特定问题,汇聚校内外的科研人员,打破编制的体制性壁垒,整合科研力量,开展科学研究。[2]而相较于科研人员个体的单兵作战,虚体科研机构则体现出研究团队的力量,以及高校对于该机构专业研究能力的认可,在对外合作或争取科研项目时更为有利。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虚体科研机构呈现出较大幅度的增长。根据调研,清华大学有校级科研机构350余个;中国人民大学有院属科研机构170余个、跨学院科研机构20余个;南京师范大学有校级重点研究机构29个、一般研究机构40余个。虚体科研机构是目前高校中占比最多的科研机构,是高校整合校内外科研资源的重要平台,对于学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都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然而,当前虚体科研机构还存在着地位不明、资源分散、产学研结合不足、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功能的发挥。[3]而这些问题的根源,都指向科研机构管理的体制机制问题,需要对管理中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进而提出解决方案。

高校虚体科研机构管理的问题剖析

1.管理不够清晰

虚体科研机构在管理层面多归属科研管理部门,同时挂靠院系加强管理。从调研情况来看,有些高校设置了科研平台建设管理办公室、科研基地建设办公室等部门,对科研机构进行统一管理;有些高校并没有设置专门的处室或科室,仅在机构职责里有相关表述。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实际执行力度不够。校院两级的权责不够清晰,容易出现管理真空或推诿现象。总体而言,由于虚体科研机构数量众多、人员流动相对频繁,大多还处于较为松散的管理状态,没能通过有效的监管,真正激发其活力,实现机构的有效运作。

2.准入机制不健全

虚体科研机构是在学校的长期发展历程中陆续成立的。虚体科研机构的准入机制不健全,没有明确的规定,或者是设置的标准过低,主要集中在研究目标、研究队伍、科研项目经费、已取得的科研成果、科研设施等方面,相关规定较为笼统,在执行层面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有些科研机构因人而设,并未真正考虑其科学性。审批过于随意所带来的结果就是,对于虚体科研机构缺少顶层设计,导致科研机构重复建设,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程度较低。

3.评估机制不完善

从现有的评估机制来看,一般为虚体科研机构每年提交年度工作报告,并在3年~5年的建设周期内进行一次考核,考核不合格的予以撤销,考核优秀的予以奖励,或者升级为校级重点研究机构而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而在实际执行层面,缺少操作可行的评估方案,或在评估中碍于情面,导致虚体科研机构的调整和撤销都很困难,对于机构没有起到督促、管理的作用,使得机构缺乏创新的活力、动力和压力,往往会造成机构的停滞不前,影响学校的科研机构整体布局。

4.支持力度不够

科研管理部门在业务指导和沟通协调方面力度不够,在虚体科研机构争取科研项目和校外科研资源方面,也没有更多地发挥搭台铺路的作用。此外,目前对于虚体科研机构而言,鲜有经费支持。有些虚体科研机构被评为校级重点机构后,会有3万~5万元的经费支持,也仅是杯水车薪。

5.信息化管理不足

目前,我国的科研机构中,主要管理工作还是通过人力来进行的,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各类信息进行整理和收集。[4]信息化管理的程度远落后于实际工作需求。由于高校科研管理系统主要针对学校在编教职工,提供学校科研人员的科研数据,而虚体科研机构的人员构成较为复杂,既有临时聘用研究人员,也有校外兼职研究人员。因此,如何建立一个适用于科研机构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加强平台之间的数据共享,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校虚体科研机构管理优化对策

1.建章立制,实施归口管理

通过建章立制、归口管理,将虚体科研机构的管理真正落到实处,是解决当前机构管理诸多问题的关键所在。一是明确归口管理部门。在科研管理部门中设立专门负责科研机构管理的部门,实行专人专岗,指导和协调科研机构的建设,对科研机构的全生命周期进行有序的管理。二是更加清晰地理顺科研管理机构、院系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关系,最大程度地整合学校科研资源。坚持学校统一领导、院系二级管理、科研管理部门审核管理的管理体制。学校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组织虚体科研机构的建设、调整、评估等工作事项。院系作为虚体科研机构的管理单位,负责机构的日常事务管理,并提供必要的机构管理运行条件保障。三是建章立制。结合学校科研机构的实际情况,建立系统科学、可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落实责任,加强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2.顶层设计,明确准入机制

结合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行业发展趋势,统筹考虑学校建设目标、学科发展需求和未来科研布局,做好科研机构建设的顶层设计。通过对科研机构的整体规划和合理布局,找准战略定位和研究方向,实现对学校品牌和资源的有机整合。交叉学科研究作为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将成为新的科研增长点。因此,重点鼓励跨院系、跨学科联合申请科研机构,集中优势力量,开展协同攻关,激发科研创新。在审批科研机构时,学校一定要严把入口关,组织专门的学术委员会进行讨论和评审,在对虚体科研机构进行条件审核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将项目负责人承担的科研项目经费余额作为重要的量化指标,严格进行审批。

3.目标管理,强化评估机制

不同级别和类型的科研机构,其建设目标、研究方向和机构定位都有所不同。因此,需要相应实施不同的目标管理,强化对虚体科研机构的评估机制建设。在评估指标构建中,最重要的就是将科研项目作为抓手,将建设期间机构获批的项目经费作为评估的关键性要素。对于横向项目和纵向项目,分别设立不同的权重。通过合理的评估体系,保证科研机构的良性发展,更好地发挥评估工作对科研机构建设发展的导向作用,达到以评促建、动态管理的目的。

在评估指标中注重对科研项目的考量,主要基于以下原因:从目前虚体科研机构的发展情况来看,围绕机构的发展规划,获取相关科研项目,对于机构的发展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科技创新是虚体科研机构成立的重要目的,而科技创新一定是围绕特定的项目来进行的,科研项目是机构存在的根本。此外,由于目前高校较少对虚体科研机构给予资金支持,经费不足会造成科研人员缺乏科研动力,使得科研机构负责人的凝聚力降低,使机构失去发展活力。如果机构承担了大量的横纵向项目,那么,在项目研究进程中,能够通过科研人员之间的传帮带和知识共享来促进团队创新,[5]增强团队的协作力和凝聚力,形成有利于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科研生态环境。通过科研成果的发表来提升机构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获取机构发展所需的战略资源,从而有效组织研究力量,争取更多科研项目,形成更多的创新性成果。这也有利于科研机构的发展壮大,实现从校级到省部级乃至于国家级的跨越,不断提升科研机构的级别和层次。

严格执行定期评估和年度审核的制度,增强科研机构活力,营造良好的科研文化和氛围,确保科研机构的高效运行和健康发展。同时,在评估的基础上,完善虚体科研机构的退出机制,通过定期在学校网站上公布科研机构信息等方式,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加强对于科研机构的规范管理。

4.争取资源,发挥机构优势

科研管理部门在虚体科研机构的日常管理中,应做好指导、联络、沟通和协调工作,为科研机构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和环境。科研管理部门应发挥自身优势,及时收集各类科研信息,做好科研政策的收集和解读。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主动参与科研机构的规划和建设,与科研人员一起组织和策划科研项目。加强产学研结合,按照外部需求配置学术资源,不断寻求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提高成果转化效率。努力做好科研机构与政府、企业和其他高校研究组织间的桥梁和纽带,为机构发展广泛争取科研资源,强化机构的内生力量,保证机构的健康发展。

5.数据共享,打造管理平台

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整合各类科研数据资源,对虚体科研机构的人员、项目、经费、成果、学术活动等进行全过程管理,能够增强科研机构的运行效率,有效提升科研机构的日常管理水平,为科研机构的规划、发展、运行和管理提供有力支撑。[6]特别是通过对历史数据的统计和分析,能够针对机构管理和运行中的问题分析和风险预警提供数据支撑,为评估决策提供依据。

对于科研机构管理平台的建设,可以在现有科研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很多科研管理系统里原本就有“科研平台”的模块设置,有本校在编教职员工的科研数据,在此基础上完善相关校外科研人员的科研信息,在操作层面更易实现,并且可以避免系统的重复建设。通过科研管理系统与人事、财务、资产等部门的数据共享,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实现对科研机构的全方位信息化管理。

科研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而科研体制机制创新则是推动学校科研发展的强有力保障。科研机构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对虚体科研机构的合理布局、规范管理,强化学校科研资源和品牌的整合,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创新互惠,形成充满活力的科研机构管理和运行机制,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促进高校科技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作者:王德平,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文科科研处)

本文系中国传媒大学科研培育项目:“中国高校虚体科研机构管理体制研究—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项目编号:CUC17B29)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李芳.浅议高校的学术研究机构—以非在编学术研究机构为视角[J].新西部(理论版),2012(8):120-121.

[2]张卿,韩冰.试论高校非在编科研机构的发展之道[J].才智,2015(3):130-131.

[3]冯晓楠.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下的高校科研机构发展思路和模式思考[J].高教学刊,2015(18):194-195.

[4]刘书玲.浅析科研机构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J].科技广场,2017(7):146-149.

[5]廖冰.科研团队绩效及作用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141.

[6]毛雪鸥,刘芳,彭莹莹,等.清华大学科研机构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9(增刊):229-232,240.

《北京教育》杂志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