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本期关注> 正文

强化学科专业资源优化配置

www.jyb.cn 2016年02月22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校地合作是地方高校参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形式。新形势下,校地合作还是地方高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学科专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集成,推进区域技术革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地方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手段。实施好校地合作,省部共建地方高校必须立足学科,强化特色,在合作中把握共建机遇、用足共建资源、放大共建效应、实现共建目标。温州医科大学是浙江省人民政府、国家卫生计生委和教育部共建高校,学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优势,打造品牌,取得一定成绩。

  “专业优势+政府需求”:创建订单式人才培养品牌

  为适应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需要,根据浙江省基层卫生人员紧缺状况,学校立足临床医学的专业优势、地方政府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民生需求,以培养卓越基层医师为目标,以学校—医院—社区融通的开放式教学为主要内容,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进行本科层次订单式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根据国家执业医师的基本要求,以满足农村社区医疗服务要求为导向,学校首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服务六大能力为一体的高素质应用型基层医生。根据培养目标,学校确立“能力培养综合化、课程设置模块化”的人才培养改革原则。培养过程中,学校以学生的专业能力成长为主线,设计全程接触临床、走进社区的培养流程,强调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以及早期接触社区,将“以德为先,能力为重”教育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实践的全过程。学校积极构建开放式教学平台,在建立并完善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等实践基地的同时,加强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为主体的社区教学体系建设。同时与地方政府全科医学人才的“县管乡用”政策试点相结合,要求当地政府在人事制度、考核制度以及分配制度等方面提供政策保障,积极促进浙江省将本科层次社区医生定向培养纳入省级统筹,争取省财政经费支持和全科医生编制、待遇、继续教育、晋升等方面的倾斜政策,真正使定向培养的社区医生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学校附属医院与11家县级医院建立“医联体”关系,在“医联体”内部开展经营管理、医疗技术、公共卫生服务、保健康复的紧密协作,进一步增强县级医院培训全科医生效能,推进省县乡联动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009年开始,学校与温州市政府开展中小学校医、心理健康师、全科医生联合培养。截至2014年,学校与地方政府联合开展人才培养的专业已拓展到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学、护理学等专业,与57个县(市、区)建立合作培养关系,年招生规模达500余人。2015年,学校专门设立“全科医学院”,负责基层卫生人才定向培养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全科医学学科的专业建设和科学研究、基层社区实践基地的建设管理、全科医生的教育培训与继续教育等。学校在医学人才培养方面既立地又顶天,为浙江省和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医疗型、研究型人才。

  “强势学科基础+协同创新平台”:创建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品牌

  学校根据自身实际,从增强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出发,制定《温州医科大学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工作方案》,积极发挥集群优势,主动走出校园,问需于行业企业,切实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与贡献的能力和水平。在做好省部级重点创新平台同时,按照用好现有平台、整合重点平台、打造高端平台的思路,学校以眼视光学、检验诊断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强势学科为基础,积极建设“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校地合作创新平台,以高层次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服务和支持。

  学校与中科院、温州市政府共建中科院温州生物材料与医药工程研究所。研究所立足浙江,面向长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围绕生物材料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需求,重点开展生物材料与再生医学、医疗器械研发、创新药物研制三大领域的研究。目前已开展的异种动物器官移植、纳米氧化锌功能器件、功能纳米材料等生物医药产业关键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均具有重大应用前景。

  学校牵头组建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眼视光行业产业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从视觉健康需求出发,依托学校眼视光学科优势,聚集中山大学等国内一流的行业协作单位,积极引进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等国际学科创新力量,构建了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眼视光行业产业创新协同体。中心主要开展眼视光临床工程技术及转化研究、眼视光诊疗设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研究和眼视光前沿与交叉技术研究,解决了一批限制光学行业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产生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显著提高了眼科学和视光学的临床技术水平及产业国际市场竞争力。

  “创新基地+产业基地”:创建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品牌

  为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持,是当前地方高校的重要战略任务。学校积极推进与企业行业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建设,利用校内创新基地对接区域产业基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性价比和国际竞争力的生产工艺技术和产品,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做贡献。

  为推进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和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学校浙江省生物技术制药工程重点实验室和上海新生源医药研究有限公司共同设立“医药科技成果与临床转化中心”,作为第三方机构为国家“重大疾病防治科技行动计划”提供项目管理和临床研究的技术支持。该中心充分发挥科研与临床资源优势,强化“产医研资”协作,纵向联合上游研发机构和下游生产企业,横向联合多家医疗机构,形成多中心跨学科研究团队,注重大团队协作、数据共享,快速形成眼视光、创伤修复、肿瘤、糖尿病、心脑血管、呼吸与抗感染等领域的专项集成成果。中心同时设立医药转化与技术认证中心,成为国内领先的认证技术服务平台。

  温莪术是浙江省道地中药材,但药材质量不稳定、农药残留超标、重金属超标问题屡次出现。为使温莪术种植技术更好服务于产业、造福广大种植户,学校利用浙江省生物技术制药工程重点实验室、生物与天然药物研究院、国家新药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制剂工程研究基地等,与浙江天瑞药业有限公司、瑞安市沙洲温莪术专业合作社等组建产业联盟,开创了“基地+公司+合作社(农户)+科研单位”的中药材GAP发展模式,实现源头控制、下游开发、保障生产的三位一体运作,促进了温莪术GAP生产的标准化、规范化和产业化。

  “志愿服务+慈善医疗”:创建医疗公益慈善活动品牌

  学校积极倡导“以师生志愿者为活动主体,以医疗平台为技术支撑,以慈善捐助为资金保障,政府倡导、媒体助推、社会团体辅助”的公益慈善模式,走出一条特色医疗公益慈善之路。

  “明眸工程”项目在中西部地区每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选择一两家医院进行长期帮扶。该项目不是单一的医疗扶贫,而是注重建立长期医疗帮扶制度,不仅派出医疗专家为中西部地区眼病患者解决就医难问题,更注重当地眼科医务人员的技术培训,通过手把手帮带、来校培训等方式,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建立固定的眼疾诊疗队伍。“明眸工程”至今已走进全国13个省、市,结对20多家医院,累计完成6000余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手术,帮助中西部医院培养100名眼科医生。

  “幸福微笑”项目以学校唇腭裂治疗中心为平台,联合海外医疗机构和慈善团体,建立了国内首创的,囊括修复手术、语音训练、牙齿矫正、心理辅导等系列治疗的慈善医疗服务体系。凡贫困家庭患有唇腭裂及相关畸形病症、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儿童和少年,均可免费参加“幸福微笑”救助活动。该项目探索出以地域为纽带的慈善新模式,至今已开展10余次唇腭裂医疗慈善救助活动,举办6期“唇腭裂夏令营”,完成1800例唇腭裂手术,为100名唇腭裂儿童进行心理辅导,10多个国家的140余名医疗专家及1000多名医务工作者、志愿者参与其中。

  在此基础上,学校还积极开展“生命相‘髓’”“特奥会健康运动员计划”“当代白求恩行动”等公益活动。“生命相‘髓’”项目实现2730人成功入库中华骨髓库,7名志愿者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累计关爱白血病患者约143名。在服务“特奥会健康运动员计划”中,学校借助眼视光学优势,按照“运动—健康—社会”的模式开展与特殊奥林匹克有关的医学研究、临床治疗、专业培训和公众教育,积极为特奥会运动员提供眼保健和视力服务。学校联合加拿大“当代白求恩行动”促进委员会等机构共同启动中国“当代白求恩行动”,该活动致力于为不发达地区和弱势人群提供医疗救治、人才培训,普及先进医疗技术,建立系统、立体、持续的医学帮扶工程,研究白求恩精神的时代意义,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实践育人+文化引领”:创建引领基层先进文化的实践育人品牌

  学校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探索建立以学生志愿者、教师、医护人员为主体,以医疗服务为技术支撑的实践育人品牌,将实践育人与送文化、送文明到农村基层相结合,与提升文化服务能力相结合,与引领基层先进文化建设相结合。

  学校坚持“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宗旨,按照“目标精准化、工作系统化、实施项目化、传播立体化”原则,组建重点团队,实施专项计划,组织大学生广泛开展实践服务活动,努力扩大活动覆盖面、提升活动实效性,探索总结实践育人与基层先进文化引领相结合的新机制。同时,学校组建“学‘习’宣讲团”,开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宣讲活动;组建文化艺术服务团,结合农村、社区文化礼堂建设,编排文艺节目,开展巡回演出;组建教育关爱服务团,开展支教服务和“春泥计划”,关注农村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2015年,学校重点结合浙江省委省政府“百所高校结对县(市、区)暨百万大学生走进基层、走进群众活动”(简称“双百双进”)的部署,把“双百双进”常态化服务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采用结对地点相对固定、服务项目适当流动的模式,根据村镇、社区的实际需求,开展“三下乡”“三关爱”“三参与”行动。截至目前,已有60多个班级、4000余名学生走进省内80多个乡村,220名学生先后担任结对村、社区的主任助理。大学生在结对乡村深入开展了理论宣讲、社会调查、关爱行动、文艺巡演等常态化服务活动,开展征集村规家规家训活动,举办老人趣味运动会、丰富村级文化礼堂活动,以文化展台、知识讲堂的形式开展系列服务活动,引领群众参与乡村文化、享受现代文化,为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学校深知,只有做到“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回报地方”,才能真正发挥对区域高等教育的引领带动作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为此,学校将进一步凝练特色,打造品牌,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深化农村社区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建立以社会评价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强化医教协同、科教协同和产学协同。坚持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为导向,紧密联系行业发展需求,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引领,健全和完善“人才、团队、项目、平台、成果”科研发展模式,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形成一批对区域经济建设产生重大影响和形成重要支撑的关键技术、技术标准,解决一批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医药卫生科技问题。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基地,深入开展面向区域发展、社会治理、卫生行业等的战略研究和决策咨询,形成一批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智库品牌。按照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健康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高水平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建设。继续开展以医疗慈善为主要内容的公益活动,加大对贫困、民族、边疆地区及革命老区的医疗慈善活动力度,培育新的医疗慈善品牌。

    【作者:温州医科大学】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