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本期关注> 正文

省部共建夯实国防科工之基

www.jyb.cn 2016年02月22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省部共建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重大举措,推动了地方政府对共建高校的建设扶持和政策倾斜,凸显了共建高校的办学特色,对提高共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热情和能力影响深远。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创建于1952年,原隶属于航空工业部,是首批6所航空院校之一,1999年划转辽宁省人民政府管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2年,原国防科工委与辽宁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协议,共同建设沈航。为进一步提升沈航服务国防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原国防科工委和国家国防科工局与辽宁省人民政府分别于2006年和2010年两次签署了共建沈航的协议。2014年12月起,辽宁省人民政府、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与教育部共同建设沈航。

  近年来,学校借助省部共建搭建的发展平台,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学校始终将巩固国防特色、服务地方作为建设特色化高水平大学的重要内容,在顶层设计、组织实施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始终把服务国防建设作为神圣职责。

  校地合作推动学校事业发展

  国防特色学科建设拓展新空间。以省部共建工作为平台,学校的“航空航天主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评选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及理论、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等5个国防特色学科入选辽宁省“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建设工程”。安全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工业设计、电子信息工程和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等6个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成了航空工程实验中心等两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防科研平台建设不断加强。学校通过“整合学科资源、社会资源,提升承担大项目、凝聚大团队的能力和水平”等手段坚持抓科研平台建设。目前,学校拥有1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其中,“航空制造工艺数字化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是全国34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之一,“辽宁省通用航空重点实验室”是辽宁省“十二五”重大学科平台。2010年以来,学校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有市场应用前景的重大创新成果,重点突破了高功率密度比航空电动机、燃料电池动力无人机、电动力载人轻型通用飞机等重大理论与技术难题,并创新研制了我国首架电动载人飞机“锐翔”号,为辽宁省通航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承担国防科研项目的能力不断提高。在基础研究方面,近5年来,学校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预先研究项目、国防基础科研项目、国家航空预研和航空型号研究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50余项。其中包括国防基础科研“十二五”6项,总装备部预研基金7项,累计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获得国防科技二等奖两项,有力促进了学校国防基础研究的发展,支持了辽沈地区军工企业的基础研究,同时对学校“军转民”“军民两用”等技术的转化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应用研究方面,学校依托传统学科优势,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凤田校长的带领下,抓住国家通航发展机遇,培育组建了“辽宁通用航空协同创新中心”,成为辽宁省首批认定的5个协同创新中心之一。作为国内唯一一所进行通航发展系统研究的高校,沈航在通用航空科学研究和型号研制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学校的新能源通用飞机研制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3个型号的通用飞机先后完成试飞。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学校坚持走多种模式的产学研合作道路,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拓展了新的空间。近年来,学校在航空宇航、新能源与环境、人机智能交互研究等领域实现了一批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国防科技人才培养能力稳步提升。学校办学60余年来,始终坚持用航空航天精神育人,为我国航空航天和国防企事业单位输送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人才。沈航毕业生因为“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青睐和好评。学校航空航天等相关国防专业保持较强的行业优势,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平均每年到航空航天等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工作的毕业生近千人。事实证明,沈航毕业生已经成为支撑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校地合作中坚持特色发展

  1.推动学校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

  学校始终坚守航空航天特色与国防情结, 充分发挥辽沈地区军工系统单位密集的地域优势,坚持与航空院校、企事业单位保持深度的合作关系。划转地方以来,学校通过推进产学研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实现学校教学链、科研链与区域产业链的有机结合。

  与中航工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目前,在多年紧密合作的基础上,学校已与中国航天工业集团下属的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沈阳航天新乐有限责任公司、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沈空装备部等航空航天厂和科研院所签订了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在多个专业领域探索建立了“3+1”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主要包括与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合办的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与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合办的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与沈阳飞机工业(集团)公司合办的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与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合办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与沈阳航天新乐有限责任公司合办的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学校与沈阳飞机工业有限公司共同建设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评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学校教师依托航空企事业单位开展大量的科技创新工作,先后承担国防预先研究项目、国防基础科研项目、国家航空预研和航空型号研究项目等国家级项目百余项,科研经费逾亿元。

  加强与行业兄弟院校的合作。学校同航空院校和科研院所签订人才与科技交流协议,努力紧抓航空科技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学校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在高等教育协同创新方面达成共识,双方共同合作建设了“辽宁通用航空协同创新中心”并成功获批辽宁省内首批协同创新中心,目前正在积极申请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双方还通过互派中层干部挂职交流等形式不断促进管理机制创新与管理能力提升。学校与中国航空研究院合作共同开展了飞行器设计专业的博士生培养工作,与原解放军第二炮兵装备研究院共同申请了导弹技术目录外二级学科,与行业兄弟院校合作的全面推进有效促进了学校的学科发展。

  2.推进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集群对接

  学校作为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已建成“国防科技人才培养基地”“辽宁老工业振兴人才培养基地”和“空军后备军官培养基地”三大人才培养基地。学校的“辽宁通用航空重点实验室”和“辽宁航空用轻合金及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已被辽宁省教育厅认定为“沈阳民用航空产业集群”和“辽阳工业铝材深加工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基地。学校将通过大力开展协同创新,全面提升服务辽宁省经济发展的能力,推进学校优质科技资源与辽宁省重点工业产业集群对接合作,为辽宁省重点工业产业集群提供重大关键核心技术。

  3.努力推动协同创新

  推动通航新兴产业发展。为了推进通用航空产业发展,辽宁省委、省政府将学校确定为通用航空器研发基地和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研究基地进行重点建设,依托学校成立了省属事业单位——辽宁省通用航空研究院,设立了以4.5亿元为种子基金的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基金,目前已形成了基础研究、研发、设计、制造、产业、示范及专门化人才培养链条体系。通航研究院从辽宁省大通航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出发,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努力在独立自主知识产权通航飞机研制上取得突破,掌握了一系列新能源通用飞机共性核心技术,为辽宁省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搭建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平台。学校以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启动为契机,以通用航空产业发展为背景,深入开展协同创新工程,协同部分高校、航空企业和科研院所组建“辽宁通用航空协同创新中心”。学校依托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了创新学院,积极开展航空宇航学科专业领域的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标志着学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和人才培养能力提升步入新的历史阶段。

  如上所述,借助省部共建所搭建起的平台,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采取了多项举措,积极推进校地合作,共赢发展,并结合学校的历史和现实,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有效获取行业支持。通过国防科工局与省政府的共建支持,学校在“十二五”期间先后获得科研平台、国防主干学科、国防重点专业、国防创新团队等各类扶持1.1亿元,有效推动了国防特色学科专业建设。

  生源质量明显改善。2015年,学校在辽宁省内一本B段理科录取最低分高出省控线11分,省内二本理科录取最低分高出省控线47分,省内二批本科文科录取最低分高出省控线43分。录取分数在省内同类工科院校中排名第一。

  科学研究能力不断增强。学校坚持“面向国防、服务地方”的科研工作思路,大力开展飞行器设计与制造的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工作。2010年至今,学校的计划类项目达500余项,其中国防科技类项目占50.4%,年均科研经费约1.04亿元,获省部以上成果奖16项。2013年,学校年度科研经费总额达到了2亿元。

  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学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承担了大量国防工业企业、地方企业的横向合作课题的研究,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为了提升学校的航空航天特色,推进辽宁省通用航空产业发展,辽宁省委、省政府依托学校建立了辽宁通用航空研究院,系统开展通航研究,拨付3000万元建设了面积达1万平米的通用航空重点实验室大楼。学校已初步形成了基础研究、设计制造、产业示范及专门化人才培养的合作体系。

  “十三五”期间继续深化校地合作办学

  “十三五”期间,进一步推动校地合作,在国家层面,需要在顶层设计上完善工作机制,引导鼓励,激发共建高校的积极性;在地方层面,需要由地方政府牵头形成协调沟通机制,加大对共建高校的投入,提高共建高校服务地方的能力。

  1.在顶层设计上,进一步完善共建工作机制

  共建高校在改革与发展中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共建部委与地方政府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深入推进省部共建工作。省部共建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由于没有纳入国家战略,没有国家专项支持,很多问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部分地区在重点学科布局和建设、学位点布局和建设、高层次人才引培等方面还存在着政策倾斜力度不均衡、省部共建协议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因此,学校在“十三五”期间将重点促进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与辽宁省政府之间形成联络机制,努力构建以学校办学为主体、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为行业动力、政府提供政策引导的政产学研用办学新模式。

   2.建立地方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机制,确保省部共建协议得到有效落实

  当前,地方政府在推进高校与地方企业深度融合,为高校与企业合作搭建有效平台,推动高校走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发展之路等方面还有待加强,激发共建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因此,“十三五”期间学校将逐步加强与省内各厅局间的沟通,深化改革、锐意进取,更好地服务于辽宁振兴发展大局,一是要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创新培养机制,大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二是要积极推进特色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打造综合优势,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三是要大力开展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出更多的创新成果,加快成果转化。

    【作者: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