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本期关注> 正文

实现校地取长补短共赢发展

www.jyb.cn 2016年02月22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得更加紧密,激发释放人才红利、促进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日益显现。当前,国家正加快实施转方式、调结构、促创新战略,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更加强调把科技作为强盛之基,把创新作为进步之魂,把人才作为发展之本。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驱动力、人才第一资源的融合地、发源地、培育地,在回应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发挥“三个第一”作用方面承担的任务越来越艰巨,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在这一背景下,大力开展校地合作,促进高校与地方共建、共研、共享、共赢,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大势。校地合作作为高校发挥社会服务职能,地方支持高校建设的重要体现,既有利于地方获得高校的人力资源、科研支持和文化支撑,也有利于高校促进自身改革创新、扩大办学资金来源、提高办学质量。省部共建高校处于地方高校的先进行列,应当把加强校地合作作为内涵发展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推动自身丰富资源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发挥应有的典型引领和示范作用,实现校地双方取长补短、共赢发展。

  黑龙江大学于2012年成为省部共建高校。多年来,黑龙江大学作为龙江人民的子弟校,始终与龙江经济社会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加快从以量谋大向以质图强的战略转型,坚持把发挥综合性大学的资源禀赋优势、促进校地合作作为重要的办学任务和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依托学校对俄办学特色、人文社会科学优势以及科技创新资源,紧扣创新人才培养主题,在促进校地合作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打造对俄办学特色,多方位助力“龙江丝路带”建设

  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是黑龙江省抢抓机遇、融入国家战略,打造“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核心区域、建设我国北向开放窗口的重大举措,在推动龙江经济开放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牵引和统领作用。面向“龙江丝路带”建设对俄交流合作的巨大需求,黑龙江大学依托悠久的对俄办学传统,全力推进多方位对俄办学,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为助推地方发展战略贡献了力量。

  一是培养了大批高层次对俄人才。学校拥有俄语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和普京奖获得者,对俄人才培养工作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近年来,依托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中俄学院和中俄联合研究生学院,着力构建了“专业+俄语”的战略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中俄双方联合制定培养方案、联合授课、本硕博连读等方式,现已在化学、生物、法学等6个专业招收、培养了近900名对俄战略性人才。依托综合性大学中实力最强的俄语学院,构建了“俄语+方向”的高级语言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俄语+翻译”“俄英双八级”等教学改革,近三年已为国家和地方输送了150余名俄汉、俄英同声传译人才。面向对俄急缺人才需求,学校新设商务俄语专业;立足中石油管道局等企业的对俄石油管道合作,在机械设计制造等相关专业开设俄语零起点实验班;与俄速通公司开展合作,订单式培养“国贸+俄语”“金融+俄语”的对俄跨境电商人才,为对俄战略实施储备了丰富的人力资源。

  二是产出了大批高水平对俄研究成果。学校建有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以及俄罗斯研究院、翻译科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牵头组建了中俄全面战略协作协同创新中心,是黑龙江省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中唯一的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近年来完成省部级以上对俄科研项目100余项,出版对俄研究著作50余部,发表对俄研究论文500余篇,获省级以上科研奖励近50项。学校多名学者完成黑龙江省创建对俄自贸区研究、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龙江丝路带对策研究等多项省级委托课题。向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报送《俄罗斯热点问题研究快报》近30期。学校研制的“俄汉行”是我国唯一的俄汉互译电子词典,编撰的《俄汉详解大词典》和《俄汉大词典》曾荣获国家图书奖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并作为国礼赠送给俄罗斯国家领导人。在此基础上编撰的《新时代俄汉详解大词典》历经十年于2015年完成。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为对俄战略实施提供了重要学理支撑。

  三是推进了对俄科技合作。学校与俄罗斯科学院、莫斯科国立大学等40多个俄罗斯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其中与世界一流的俄罗斯鲍列斯科夫催化研究院合作,共建了中俄联合催化实验室,在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等领域产出大量成果,依托该实验室建立的催化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与俄罗斯科学院共建了中俄联合光纤技术实验室,引进俄罗斯院士带领的团队合作开展光纤技术攻关。此外还与俄罗斯科研机构在寒地水文地质、生物、数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开展了科技合作。

  四是参与了中俄高层次人文交流。作为俄罗斯来华留学生的重要目的学校,黑龙江大学年接收俄罗斯留学生上千人次,多位俄方高级政要曾来校访问。与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共建了我国在俄罗斯的首所孔子学院,连续两年获全球优秀孔子学院称号。承担了中俄教育合作会谈、中乌教育合作部长级会谈等重要大型国事活动以及中俄国家年、语言年、旅游年、中俄博览会等重要国际活动的翻译和志愿服务。特别是2015年,学校参与了中俄联合搜寻为解放中国东北而牺牲的苏军烈士遗骸的工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成为中俄人文交流的积极推动者和实践者。

  发挥人文社会科学优势,提供理论支撑和文化引领

  黑龙江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在龙江高校中居于领先地位。近年来,学校深入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不断把人文社会科学优势转化为引领社会风尚、繁荣地域文化的现实力量。

  开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学校把握学术前沿和现实需要,通过申报高层次项目、承接委托课题等形式,对黑龙江省经济建设、法律制度、金融发展、旅游产业等重大问题进行多角度、跨学科研究,取得一批有理论深度和实际价值的成果。例如,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改造中企业治理与管理问题研究、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和谐社会构建问题研究等国家社科项目,扎龙湿地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等省部级项目和一批委托课题,多项研究成果获得省领导重要批示和有关部门的采用。

  组建一批新型智库。学校积极抢抓科研机构向智库转型的发展机遇,依托多层次、多学科的科研平台,建有黑龙江省法治研究中心、时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东北亚经济研究中心等20余个科研机构,多名专家在省人大、省政协、省检察院、省科学顾问委员会等部门担任决策顾问。例如,学校发挥法学学科优势,受全国人大和省人大委托,参与了民法总则(建议稿)制定、继承法修改、中俄边境贸易法律制度建构等重大立法活动,并与省人大共同组建了黑龙江省地方立法研究中心。

  推动龙江文化发展。学校建有萧红研究中心、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文化发展战略研究基地等机构,把研究、传播、保护地域文化作为重要办学任务。在满族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方面,与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合作,抢救与挖掘了大量濒危的满族语言文化活态资料,整理了大量的清代黑龙江将军街门满文档案,培养了一批本科、硕士、博士高层次满语人才,抢救、保护、传承了一批满族传统文化形式,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较高水准的科研成果。学校建有《求是学刊》《外语学刊》《满语研究》《北方法学》等高水平期刊,大力传播弘扬优秀文化成果,促进地方精神文明建设。

  落实创新驱动战略,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学校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积极推进校地校企科技合作。

  加强科技创新技术储备。学校拥有一支以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教育部创新团队、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为代表的科技创新队伍,建有8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化学学科、工程学科和材料学科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排名进入世界前1%,获得了以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代表的数十个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项,年平均获批专利近130项,在新材料、化学化工、计算机、生物技术、光纤传感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农机装备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

  推动产学研合作。学校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政府、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加盟在黑龙江省成立的全国石墨产业技术联盟、黑龙江省北斗产业技术联盟,发起成立全国首个甜菜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并担任理事长单位。学校建立了国际持久性有毒物质联合研究分中心,与荷兰恩智浦半导体公司成立物联网联合研发中心。与黑龙江省鹤岗市、绥化市、黑河市等地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地方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与江苏海门市政府和镇江新区分别开展科技与人才合作,成立黑龙江大学海门工程技术研究院、黑龙江大学镇江高新技术研究院和中俄科技合作信息中心镇江技术转移中心,与西藏林芝地区开展农业科技项目合作,以多种形式的共建共享促进科技创新。

  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学校功能无机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掌握的生物质石墨烯技术已成功在山东省实现规模化生产,研制的多种高端感光变色材料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与多家企业达成了长期合作。农业微生物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开发的小分子肽天然防腐剂、生物防腐剂等项目已进行规模化生产,实现产值上亿元。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研制的高铁轨道安全光纤传感监测装备,应用于大西(大同至西安)高铁国家试验线等高铁轨道,入围哈齐高铁松花江铁路桥的轨道监测,为高铁安全提供技术支撑。电子工程学院研制的“IC卡自动加油机及计算机管理系统”在全国多个地区得到推广,合同总额近亿元。引进美国阿肯色大学“非转基因大豆”团队,建立了“黑龙江大学-谷和非转基因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适合食用、健康油榨等专用非转基因大豆进行定向培育和推广。

  加强人才培养合作,提升教育质量和社会声誉

  学校密切关注社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与社会力量合作力度,努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

  积极引进社会优质资源,打造人才培养合作品牌。与龙江网络公司成立“龙江网络技术学院”,发挥合作双方在三网融合、数字电视以及相关领域的优势,培养网络技术卓越工程师。与省委宣传部、省委高校工委共建新闻传播学院,创新新闻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新闻教育与新闻实践相互贯通,协力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与省法院签署了“双千计划”等协议,通过建立法律人才双向交流机制,促进法律实践与法学理论的紧密结合,培养造就卓越法律人才。此外,学校还与多家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企业派人参与讲授相应课程,并在学生实践实训、就业指导及自主创业等方面提供便利。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加强融入式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全国首批9所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之一,学校坚持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业意识作为完成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内涵,教育引导青年学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在教学安排上,学校专门设立创业学分,在专业课、通识课、辅修课中全面引入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在实践环节,学校建有4000平方米的学生科技文化创业园,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了200多个校企合作基地,近年来孵化出了以年销售额400余万元的金泰科技公司为代表的400余个学生创业企业和团队。设立创业基金,结合学生专业学习开展创业立项,现已资助近4万名学生参加训练项目8200余项,3200余人次学生获得省部级以上创新创业竞赛奖励。

    【作者:黑龙江大学】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