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本期关注> 正文

不断深化拓展“太行山道路”

www.jyb.cn 2016年02月22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开展产学研合作,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是高校的重要职责和任务,也是高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内在要求,对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河北农业大学是我国建校最早的高等农业院校之一,是河北省政府与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分别共建的高校,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坚持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办学方针,探索出了一条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道路, 1986年被原国家科委誉为“太行山道路”,被原国家教委肯定为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学校坚持把科技送进农户,把知识传授给农民,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专家、教授普遍怀有“带着一颗心去,不带半颗草回”的奉献精神,1996年被中宣部评价为“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太行山精神”,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和表彰,先后三次在全国掀起了向河北农大学习的高潮。

  近年来,学校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不断深化拓展“太行山道路”,探索校地、校企合作新模式,以构建协同创新团队为抓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的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农民增收,企业技术进步,高校科技创新的双赢之路。

  多措并举,推动校地双赢发展

  加强校市(县)合作,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学校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充分利用自身的学科、科技、人才优势,立足于地方经济发展,建立健全校市(县)合作机制,与地方政府建立全方位的合作关系。近年来,与唐山、保定、石家庄、邢台、承德、衡水等市县建立了科技战略合作关系,如:与保定市共建“新农村建设研究院”和“生态文明研究院”,先后帮助新河县、阜平县等近百个县进行县域规划设计,为平山县的西柏坡、秦皇岛的望裕村等上百个村镇制定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学校每年签订横向科技合作项目100余项,合同经费2000余万元;转化专利技术、新品种、新产品和新成果100余项,创社会经济效益上百亿元。打造了邢台“富岗”苹果、绿岭薄皮核桃、坝上错季蔬菜、国欣种业等一批优势特色产业,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加强基地建设,推进产学研合作。基地作为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的产出地、孵化器和辐射源,在校地合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学校以基地为平台,实现学生培养、科学研究、农民培训与当地经济的有效结合。目前,学校共建立三结合基地170多个,区域性现代农业教育科技创新示范基地41个,在教育部、农业部首批批准建设的100个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中,学校有6个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入选;近三年来,先后有2万多人次的学生到“三结合”等基地进行实习、实践和科研活动;全校承担的国家、省部、市级的研究课题,60%以上在基地完成,80%的科技成果在基地推广,技术辐射到40多个市县。2005年,利用学校专家、教授20多年的研究和攻关创建的,拥有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的“三优”红富士技术体系,学校在顺平县建立了优良品种、优良砧木、优良栽培技术的红富士苹果基地,目前推广种植面积已达5000多亩,成为河北省推广面积最大的示范园,苹果生产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依托高科技园区,加快科技成果向产品转化。探索建立产学合作园区,以企业形式运作,发挥先导样板的示范作用,加快科技成果向产品转化是学校加强校地合作的又一做法。河北农业大学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定州)园区是以学校为技术主体,以定州市德胜农林开发有限公司为基础条件,利用农业开发专项资金建设的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它以企业的形式由德胜农林开发有限公司具体运作,在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注重园区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逐步形成了“抓两头、促中间”的发展模式,并以“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形式开展经营活动,目前已发展清香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12个,建立清香核桃生产基地50000多亩,涉及5000多农户。示范园区成为远近闻名的先导型样板,辐射、带动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加速了周边地区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先后被认定为国家农业示范园区、河北省核桃良种繁育基地、河北省林果产业重点龙头企业、科普教育基地,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2011年,核桃增产潜势技术创新体系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以重大科技项目为载体,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创立大联合、大协作的机制,凝聚、发挥各方面智力、资源优势,服务“三农”。学校作为“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北项目主持单位,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农业推广和生产部门等20多家单位、300多名各领域科技人员,形成了集成研发与示范推广的合作体系。建立了以“试区—专家双向选择”为核心内容的“开放、流动、竞争和协作”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并在各示范县核心区建立了10个“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工作站,在藁城和辛集两市建立“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试验站”。每个试验站有试验田、实验室、培训室以及必要的科研仪器设备,已成为课题技术创新研究基地、研究生培养基地、大学生实习基地以及科研新成果、新技术展示基地。合作体系成立五年来,已多次刷新河北省小麦、玉米高产纪录,实现了河北省玉米连续11年增产。合作项目形成的“小麦玉米两熟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大面积推广应用,累计增产粮食445吨,节水42亿立方米,新增经济效益76.8亿元。合作体系为河北省粮食持续丰产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支撑,发挥了重要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被评选为2008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十大优秀案例,2011年,海河平原小麦玉米两熟丰产高效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尝试建立多学科联合作战的开放型综合技术平台。学校积极探索建立多学科、全方位的综合技术平台,实现跨学科、跨专业的横向联合和纵深配置。在河北省六个不同生态类型区,建立“农业综合试验站”。学校的坝上张北“三结合”基地,是农业部挂牌的野外观测站,20年多来,学校先后在土壤水分、肥料、作物、蔬菜、牧草、畜群及农业经济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各类科技成果在坝上地区累计推广面积达到111.3万亩,新增纯效益6.3亿元。创新的错季喜凉蔬菜技术,使坝上地区“自给但不能自足”的农业跃升至大规模商品生产,用占总耕地面积4.7%的蔬菜获得了近33%的农业收入,蔬菜生产已成为坝上等地新兴的经济支柱产业。经过长期培育,坝上地区成为我国第五大蔬菜生产基地,每年净增纯效益10亿多元。

  加强校企合作,探索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新机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2008年,学校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了“河北农业大学长城汽车学院”。依托企业的环境条件,创建了新型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通过高校和企业“双师制”教育,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开创了河北省重点骨干大学与地方大型企业合作办学的先河,实现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截至目前,长城学院共培养出1700余名毕业生,为国家汽车产业与社会化发展提供了大量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此外,学校与廊坊朗亿成公司合作培养现代园艺技术人才,公司每年向学校捐资50万元并提供产业化运行的蔬菜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在基地采取边实践边教学的方式,培养园艺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了学生和老师实践技能的双提高。这两个基地都已被教育部列入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

  构建产业技术联盟,探索跨部门、跨单位的创新合作机制。学校积极探索跨部门、跨单位的创新合作机制,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并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开展科研攻关和先进技术集成示范。目前,已形成核桃、枣产业创新联盟,棉花、蔬菜等6个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粮食、苹果、蛋鸡等30多个产业创新团队。学校有41名教师担任国家、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围绕55项重点任务,鉴定科技成果24项,研制新饲料、新肥料5种,新型生产设备和农机具6种,获得专利授权15项,建立技术示范基地4个,推广、试验、示范新品种、新技术20余项,举办各种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会30多场,培训农业技术骨干和农民示范户1.95万人。

  实现校地双赢发展的基本原则

  学校高度重视,健全保障机制。学校专门成立校县、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专门的正处级机构“科教兴农中心”,具体组织实施校企合作工作;每年投入经费200多万元,专项支持开展校地合作和科技服务。学校先后制定了《深化“太行山道路” 服务新农村建设“十一五”行动纲要》《进一步加强“三结合”基地建设的意见》等制度,从政策、机制上保证服务“三农”的各项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组建专兼职队伍,确保工作落在实处。学校为科教兴农中心配备专职人员20多名,还成立了涉及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工程建设、村域管理、经济管理等17个专业,共计260名专家的科技工作专兼职队伍,由获得省级科技一等奖以上的专家或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专家担任各专业组首席专家。这一支专兼职队伍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为推进校地、校企合作、实现互惠双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不断深化“太行山道路”,积极拓展合作新领域。学校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深化“太行山道路”,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模式。近年来,服务领域不断延伸,逐步实现了“由山区向平原、由田间向车间、由村域向县城、由农村向城郊、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拓展;从校地、校县合作到校企合作,从加强基地建设到依托高科技园区,从以重大科技项目为载体到构建产业技术联盟,合作模式也实现了不断创新。

  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的措施

  学校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以河北省政府与教育部共建学校为契机,在“十三五”规划中、认真谋划校地合作新思路,在已有良好合作的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和科学策划,打造以创新驱动力为特征、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战略合作模式,使学校的智力、人才优势与河北省的资源、产业优势有机结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协同创新团队建设,实现协同创新与自主创新相结合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格局下,继续深化拓展“太行山道路”,以组建协同创新团队为抓手,探索跨部门、跨单位的创新合作机制,推进创新团队跨学科、跨专业的横向融合和纵深配置,以协同创新引领自主创新实力的层次跃升,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转型升级,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

  2.凝练科研方向,确保与“三农”需求紧密结合

  面向确保粮食、食品和生态“三大安全”的重大需求,以农业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凝练科研方向,围绕推进“三农”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四化”同步发展,主攻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重大共性、关键问题,抓好技术研发与转化,重点推进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的建设,大力提升服务“三农”的创新能力。

  3.加大开放合作力度,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推进学校、科研院所、企业协同育人,促进教学与科研互动、科研与人才培养结合,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型人才。共建一批协同创新体和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合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产学研合作平台,推进创新合作与人才培养、创新实践与创业实训紧密结合,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

  进一步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创业教育,强化培养具有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拓展能力的复合应用型现代农业领军人才。面向农林业生产一线以及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需要,深化面向基层的农林教育改革,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懂经营、懂管理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作者:河北农业大学】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