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课堂新论·李升勇

重新定位三维目标

发布时间:2017-06-07 来源:中国教师报

新课程改革确立了以“三维目标”为主的教学目标体系,与传统的课时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相比,其进步是不言而喻的。从教学的角度讲,所谓的三维目标,应该是一个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互相孤立的目标,对其理解,可以准确表述为“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还有一些问题亟待厘清。

落实三维目标不能颠倒了教书育人的关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人把做人放在第一位,生存就业技能放在第二位,知识学问放在第三位。“三维目标”把“知识、能力”放在了第一维度,“过程、方法”放在了第二维度,“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了最后。这样的排序循序渐进,自然有其道理。值得注意的是,广大教师必须明确: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的确重要,但人的生命培育和价值观的确立更重要。

落实三维目标要丰富“知识”内涵。改革的过程也是发展创新的过程,在许多人眼中,“三维目标”中“知识、能力”的内涵和外延几乎没有变化。“知识、能力”的提法与20世纪80年代的“双基教学”没有多少区别。但是,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呈爆炸式和几何状发展的今天,知识教学的内涵理应作出调整,要由过去的“陈述性知识”向“方法性知识”“创新性知识”转化,这是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注意的,不能在实践层面仅仅让“知识”停留在教授陈述性知识的水平上。

落实三维目标要注重兴趣培养。如果说知识、能力维度的问题容易出在实践操作层面,那么,把它拿到自主、合作、探究理念下分析,就必须重视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兴趣。知识、能力是学习生活的基础,这毋庸置疑,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知识的积累、能力的训练,而忽视了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维护,就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这样不仅让“自主学习”失去内动力,甚至让一部分学生连基本学业也完不成,过早地失学、辍学。

落实三维目标要注重生成性。“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方法的知识是最重要的知识”,这样的教学理念并不是新鲜词汇。“三维目标”提出的过程、方法目标,其中的“方法”是指哪些方法?是学习方法还是思维方法?是记忆方法还是创新方法?在学习、掌握方法的过程中必须注意生成“习惯”。方法的重要性无须赘言,问题在于“方法”的生成目标是什么。方法的本质是内化为习惯。如果一种好的学习方法或思维方法学生已经了解,但课上用课下不用,在学校用在家里不用,现在用将来不用,这样的方法又有何用?学习掌握方法不是目的,最终是为了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方法的内化需要过程。“三维目标”虽然提出了方法,关注到了过程,然而在操作中,我们还必须明确两者的关系。为什么在第二个维度加上了“过程”?知识的吸纳、方法的掌握、能力的训练、习惯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不断积累、反复训练的过程。课堂教学过程中,许多人一味地追求效率,从完成教学任务的角度预设教学流程,不给学生留下成长的时间和思维的空间,结果导致应有的生成目标流失。强调过程就是把学习的时空还给学生,一切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一切以学生实际生成为目的,不虚高、不浅薄,让学生在关注中自然健康地发展、成长。

情感、态度、价值观需要标准。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习性目标,还是生成性目标?这一维度目标的提出,本意是强调教学的育人功能。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分不清是学习目标还是生成目标,结果有人把它直接当作教学目标,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理解文本中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作者对待事物的态度、领悟作品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单一的教学目标,而是一个生成性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文本的,也不是指作者的,而是让我们在教与学过程中,不断涵养、丰富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不断优化提升学生对待学习、对待生活、对待人生的正确态度,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乐陵市实验小学)

《中国教师报》2017年06月07日第7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