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在第五届小学教育国际会议上,与会专家提出——

以“真实的学习”迎接未来

发布时间:2017-06-14 作者:□ 本报记者 黄 浩 来源:中国教师报

从孩子入学到研究生毕业大概需要20年时间,这些年的学习要支持的可能是他未来40年的职业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一直在变化,什么才是一个人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人工智能时代即将到来,当阿尔法狗战胜了柯洁,高盛公司的股票交易员从600人变成了两个人。在AI挑战的时代,哪些是人所不能被机器替代的?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是最有利于孩子发展的?

日前,以“我们的学校·邻家的学校”为主题的第五届小学教育国际会议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召开,来自芬兰和中国的教师团队就“教育公平”、“真实的学习”等话题展开研讨,探索如何培养孩子面向未来的能力。

面对开头提出的问题,多数教育工作者在研讨中得出的共识是,给孩子提供“真实的学习”。

何谓真实的学习?在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崔嵘看来,真实的学习就是与世界联系,与生活对话。“第一,孩子应当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第二,孩子解决的是真实的问题,第三,孩子是在完成真实世界的任务过程中习得知识获得技能、形成品质。” 崔嵘说。

崔嵘接着讲述了他的一段经历。“今天我遇见了一个小男孩,他给班里做了一个二维码。我问‘你为什么做’,小男孩说,他发现外面的老师到学校了解情况特别费时间,所以就想做一个工具,让每个老师一扫码就能获得各种信息。” 崔嵘认为,小男孩制作二维码的经历,就是一次真实的学习。

无法否认的是,在传统教育环境中,非真实的学习依然困扰着许多教师。

“课程改革进行了一轮又一轮,教师们也听了不少讲座,课堂观摩、理论学习也很多,但回到具体课堂中,仍旧困难多多。”中关村三小课程部主任耿春龙说,“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是行动智慧,知行合一并避免二元对立思维是关键。”

为了改变现状,从2012年开始,中关村三小开始探索项目学习,尝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混搭”,不同学科教师围绕主题制订学习方案,让学生完成跨学科学习,“我们这么做也是为了不同类型孩子的长项发展和兴趣爱好的提高,为因材施教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中关村三小校长刘可钦说。

经过多年实践,中关村三小集合一批一起前行的小伙伴,在当天的会议中,不少学校的项目学习团队带来了最新的成果展示。

“与真实学习初次相遇,那种铺面而来的震撼令我们窒息。”呼和浩特市第十八中学教师杨瑞芳分享时说。

深圳南油小学展示了部分“深圳蓝”项目的研究成果。随着共享单车走进深圳市民的日常生活,孩子们以“共享蓝天”为主题,从项目方案、评价到汇报展演,进行了一系列丰富的探究活动。“以宣传单车小组为例,孩子们从组建研究团队到选定研究问题,从开展活动到分析数据资料,进而发布测评结果,每个过程他们都会遇到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四年级项目组教师刘老师说,“遇到问题寻求策略解决问题的时候,我看到科学素养在他们身上的显现。比如,他们在数齿轮数的时候就发现数一次不准确,测量时要重复测量3次,这时候更准确,科学素养的萌芽已经出现在他们心中。”

来自山西省太原实验四小的一名学生讲述了“改造建乐空间”的真实学习。“校长让我们对南校区图书馆进行改造,让更多同学有更好的阅读空间,然后我们团队就开始分工合作,走访了各个地方的图书馆,设计了调查问卷,然后整合资料中的平面设计图,最后我们利用平面设计知识设计了图书馆模型。”

“不管现在还是未来,如果你不会很好地交流,不会合作,那么在任何地方都不会成为受欢迎的人。在我们学校,我们把积极交流沟通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作为孩子需要获得的一个核心素养。”一名专家说,这也是真实的学习的诉求之一。

不过在当前,完全践行真实的学习并不容易。

“倡导真实的学习,并不是说我们要推翻原有的教学方式,一些传统教法仍旧适用。对于教师来说,重要的是不断探求‘学’的本质。”耿春龙说,“每周的30课时,我们依据课程标准落实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中关村三小年段学业目标,从教材中、从学生实际生活中开发更多与真实生活对接的课程。所有的这一切要发生在常态课堂当中,发生在师生、生生之间,发生学生的足迹所至。未来困难还很多,但我们期待并践行着。”

《中国教师报》2017年06月14日第2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