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如此“游学”要不得

发布时间:2017-08-23 作者:□ 程 骞 来源:中国教师报

锐评

暑假接近尾声,在夏令营市场上,短期海外游学夏令营十分火热。学校为什么如此热衷于组织价格高昂的暑期游学?据《北京青年报》记者调查,市场上的游学机构与学校之间有一条潜在的利益链。一些游学机构坦言,组织这些项目,学校能得到一定提成,而带队教师获得免费出境机会已成为游学项目的一个潜规则。

游学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中极其传统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当下,称之为研学旅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传承至今家喻户晓的教育古训。自古以来,我国教育非常重视游学对人格养成和知识获得的重要作用,如孔子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李白等游学山川名胜也是非常有名的例子。

与上述这些古人的游学比较,新闻中的“游学”就变了味,应该严格进行治理和规范。

首先,变味游学链暗藏的潜规则,是对教育的侵蚀,容易滋生腐败。在目前的游学营销模式中,一些学校与中介游学机构存在一定的利益关系。报名人数多、参与总量大的学校提成比例就高,而且几乎所有游学机构都保证可以免去学校带队教师的费用,将其平摊在学生报价中。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学校及教师拿提成、回扣的做法是严重违规行为,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贪腐”行为,是对教育的侵蚀和戕害。

其次,变味的游学加重了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十余天的游学,价格动辄三四万,由于是学校组织,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家长自然趋之若鹜,但也有不少家境一般的家长,为了孩子能融入集体,咬着牙让孩子报名。这对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是一个不小的负担,而且在加重家庭经济负担的同时,客观上加剧了城乡、贫富家庭间的教育不公平、不均衡。

最后,变味的游学达不到真正的研学目的。当下的游学是赤裸裸的商业操作模式,游学机构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游学内容或将严重缩水,真正的教育价值便大打折扣。有些项目甚至游而不学,除了旅行、参观免费的景点与学校、听一些无关紧要的报告和各处吃吃喝喝外,“性价比”并不高。尤其是一些太小的孩子,如此游学除了留点琐碎的记忆并无其他价值。

由于组织者多是纯粹的商家,有些甚至不懂教育,所以活动组织缺少针对性、科学性。学习成分少、学习时间短,学生只不过成为“游客”,自然受益不大。有游学回来的学生反映,所谓的“与外国学生友好交流”根本没实现,“与友好校活动是两天,可是美国学生根本就不愿意理我们”,这正说明了“假游学”的尴尬和低廉价值。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但该意见所说的“研学旅行”并非指“出国游学”,而是要求研学旅行要结合当地实际,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统筹结合,为学生了解国情、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体验生活等搭建平台。不少游学机构打着国家政策的幌子,是对教育政策的故意曲解和偷换概念。对此,提醒家长朋友,要把眼睛擦亮,个别“见利忘义”的学校也别“揣着明白装糊涂”,有关监管部门更不能坐视不管,听之任之。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宁阳县教育局)

《中国教师报》2017年08月23日第3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