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庄子:天人合一

发布时间:2017-08-30 作者:□ 王笑妃 来源:中国教师报

荀子曾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意思是说庄子轻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尽因自然,听天由命。庄子确实有这方面的倾向,他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要求人们“无以人灭天”,他在《大宗师》中说道:“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其实,庄子意在强调个人与自然世界、行为与自然本性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庄子的“无为”也并非真让人们什么都不做,更不是刻意地离世避俗,这从他自己的行为中也可看出。

庄子曾为“蒙漆园吏”,职务虽不高,但却从一个方面体现了他对实际社会生活的参与,他在文中也流露出自己对生存状态的忧虑、对社会现象的不满。庄子在《刻意》中直接对“离世异俗”的“非世之人”提出批评:“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所好也。”对于这个观点,明代学者陈于廷评价说:“庄子拯世,非忘世。其为书,求入世,非求出世也。”严复也说:“然而人间不可弃,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者,又不可不讲,故命曰人间世;一命一义,而寓诸不得已;故庄非出世之学。”

庄子还在《天道》中说道:“以此进为而抚世,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可以推测,庄子的“无为”是以无为的态度去为,是顺乎天、顺乎自然的行为,是“静而圣,动而亡,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天道》中还说:“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是下与上同德,下与上同德则不臣。下有为也,上亦有为也,是上与下同道,上与下同道则不主。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庄子劝为人臣者要有为,可见他的无为也不是对所有人都要推广的。

荀子自身支持的是“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对于荀子而言,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一直是他孜孜不倦的追求。但一味发挥主观能动性而轻视自然,甚至妄想征服自然也是不可取的。由“天人”关系方面看,儒道二家虽然都讲“天人”,但儒家侧重于“人”的一极,庄子则侧重于“天”的一极。

庄子并非真的“不知人”,他只是更注重“天”的一端。在庄子看来,人与天皆本于自然,知天即是知人,“人与天一也”。人因为物役、情累、心滞、意染等,蒙蔽真性,只有抛弃这些外物困扰,复归素朴才能回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庄子“以天合天”所要表达的就是要以自然去契合自然的思想,具体包括无知、无欲、无为、无心、无故等。

《大宗师》中“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很好地评价了庄子的思想。对于这句话,清代学者林云铭评曰:“天与人相待而成。天故自然矣,又必以人为和之,而后人事尽,而天理见,故曰‘至’。”

(作者单位系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教师报》2017年08月30日第16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