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主编手记

课改的下半场要警惕什么

发布时间:2017-11-22 作者:□ 褚清源 来源:中国教师报

在这个新经验、新概念高度泛滥的年代,你会陷入集体焦虑和不安吗?在崇尚教育创新的转型期,你是否思考过日复一日的教学,哪些是过度的,哪些是不及的,哪些又是错位的?当需要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当教师与学生的边界因为互联网变得日益模糊,你思考过改革将何去何从吗?

这是我设定课改进入下半场的三个问题。三个问题都要求我们进入一种反思程序。反思是一种研究方式,也是一种发展方式,它原本就是课改的一部分。

新课改走过16年,有梦也有痛,有繁荣亦有失败。然而,在课改的宏大叙事中,我们看到太多被淹没的痛和被遮蔽的“课改病”。以下三个方面尤其需要警惕——

警惕课改领域的那些“野蛮人”。

有一部分课改人常常被“创造”或被“眼球效应”所牵引,于是热衷于标新立异和经验速成。如此,那些被揠苗助长或催熟的经验常常会昙花一现;也有一部分课改人只着眼于解决当下的问题,缺乏长远设计,或者只顾一点、不及其余;还有一部分课改人热衷于“改课”,即教学方式的变革,言“改课”者不愿谈课程,或执着于教学内容的统整,言“课程”者不屑谈“改课”。凡此种种,我将其定义为课改的野蛮人。这些都是被扭曲的课改、被异化的课改或被窄化的课改,都需要回归真实,回到地面。

警惕改革带来的教学黑洞。

当我们强调课堂需要建模的时候,不能以牺牲教学的艺术和自由为代价;当我们强调合作学习的时候,并不是要忽略独学;当我们强调让课堂“动”起来的时候,潜台词并没有排斥“安静的学习”;当我们强调学生“表达”的时候,并不意味着要忽略“倾听”的重要。但真实的课堂是什么样的?人性的悖论往往带来实践的悖论、课改的悖论,课改是一趟不断纠偏的旅程。强调某一点往往是因为缺乏才被重视,它都有特定的话语背景。强调某一点不能以牺牲或排斥另一点为前提,遗憾的是,当我们过度关注某一点时,却总是理所当然地忽略了另一点,这样就在不经意间制造了另一个教学的黑洞。所以,课改不能矫枉过正,更需要在对立中找到统一,否则一不小心就会走向课改的反面。

警惕“执念”带来的危险。

这是一个盛产经验的时代,也是一个盛产专家的时代。一些专家花费了大半生研究形成一种经验,于是拼命捍卫自己的学术立场,维护自己的“江湖”地位,大谈自己创立经验的“疗效”,却从来不愿意主动提示经验可能带来的“副作用”。于是,专家也可能陷入自设的“围城”。其实,每个版本的经验都有其独特的疗效,也都可能存在软肋和盲区。但专家们不说,迫切需要经验的追随者又太过急切,于是太多经验成了一场多方利益的合谋,成了一场圈内人的狂欢。在盛产经验的年代,没有哪个经验可以包打天下。旧有的经验会被不断刷新,真正可以基业长青的是经验背后的创新精神。

课改最终指向两个逻辑:一个是以变应变,一个是以不变应万变。当大家都在谋变的时候,我们要看到哪些是不变的。课改越来越需要做好顶层设计,需要系统思维、统筹布局。缺少这样的思维,一不小心就会跑偏,就会遭遇课改的天花板。课改是一个不断纠偏的过程,课改不仅需要火把,也需要灯塔;课改不仅需要关注今天,也需要关照未来;课改不仅需要药品来疗救,也需要营养品来保健。重要的是,课改需要反思意识的觉醒,让我们一起走进“反思”程序,回到最初的地方进行重构,各方协同,彼此照亮,守住课改的风向。

《中国教师报》2017年11月22日第4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