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新课堂里“学问”多

发布时间:2017-11-22 作者:□ 本报记者 吴绍芬 来源:中国教师报

今年9月,教育部长陈宝生在《人民日报》撰文,吹响了“课堂革命”的号角。他强调,坚持内涵发展,加快教育质量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要坚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掀起“课堂革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从这种意义上说,高效课堂正是这样的一场“课堂革命”。此次去河南郑州中原区三所学校实地采访,让我对此体会尤深。

在伊河路小学、汝河新区小学、华山路小学,我通过听课、转课与学校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座谈,与课改骨干教师和学生座谈,总体感觉他们对高效课堂的基本流程把握得非常到位。这种基于学生学习兴趣、以生为本的课堂,积极探寻了变单纯依赖教师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之道;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情感收获的学之德;探求教师转变角色、实现师生平等同伴关系的师之道;彰显相信学生、依赖学生的师之德。这种还学生主体地位、还学生学习自主权,最终形成“学生主体、学情主导、教师助推”的课堂形态,达到了生生和、师生和、家校和的境界。

这样的课堂理念和教学模式,打破了过去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比如,课堂过于强调教学过程为知识传递的过程,教学被窄化为知识积累和技能的训练,教师对于知识点和题型的讲解力求滴水不漏,学生只是观众和被动的接受者等。相反,它较为科学、辩证地处理好了以下几对关系——

少与多的关系。教师讲得少了,学生说得多了。课堂上学生的精彩展示、互动质疑、争辩分享,既释放了他们学习的天性,又激扬了他们生命的活力。

进与退的关系。教师后退了一小步,学生却向前迈了一大步。教师认真指导学生有序开展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的角色已经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服务者。

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课堂要想更好地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前提是课前要充分地预习、课后要积极反馈、巩固提升,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发挥主动性。课堂上教师拓展大量与课程有关的知识,学生开阔了视野、提升了境界、养成了深度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素养和能力。

教与学的关系。教师课前给学生提供研备的导学案,与学生一同进行课前检测,教师统计并记录学生实际的知识能力与学习需求;在课堂上,教师重视学生思维和体验的过程,做好“军师”,静观其变、运筹帷幄。教师善于发现学生各种“问题”,尤其关注“差生”,一切基于学情,真正还学于生。教与学不再是两张皮、两条线,而是教学相长。

研与创的关系。传统课堂教多研少,缺少创新。现在,通过高效课堂助推教师教科研的积极性,研创并举。教师基于课堂问题、真实学情、教学实际的研究,是更真实、更具体、更微观、更需要的,这种研究有助于教师找到专业发展的新基点、职业发展的新激情。在此基础上大胆创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让他们坚信“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活与和的关系。高效课堂伊始,有些教师之所以“抗拒”“彷徨”“恐慌”,主要是担心课堂过去“一管就死”,现在会不会“一放就乱”?但实践证明,活并不意味着无序。高效课堂既可以“活”,也可以“和”。这次实地采访过程中,通过师生的反馈,我深切体会到:如今的课堂活了,学生对教师提供的答案、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说“不”了;以前学生在课堂上不敢说、怕说错的,现在也敢站起来说,抓住机会就说,一说起来还“刹不住车”;教师也活了,以前害怕学生在课堂上“不够吃”而拼命塞,现在随着学生学得多、问得多,教师重新发现了学生,开始真正相信学生。

《中国教师报》2017年11月22日第7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