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未来教育的最大挑战,是人工智能的挑战。那么,在未来,教师应开发什么样的课程?学生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学习?学校如何通过推进课程变革提升内涵发展力?日前,以“让学校课程深度变革成为常态”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小学品质课程研讨会在上海市嘉定区举行,会议以专家观点和沙龙研讨的形式为我们揭晓答案。

面对“去人类化”未来,学什么,怎样学

发布时间:2017-11-22 作者:□ 周 飞 来源:中国教师报

英国首相丘吉尔曾经说过:你能看到多少过去,你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生产力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一直在发生变化。人才的需求,产生了对教育、对课程的变革需求,而学习工具的进步为这种需求提供了可能性。当下的课程与课堂改革有一个最大的背景,就是一直长期运行或许还将长期存在的班级授课制。了解班级授课制的前世今生,将对课程变革有更深入的了解。

    班级授课制走衰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班级授课制出现。理论奠基者是美国教育思想家夸美纽斯,他的核心观点是,面对大量的学生,一个教师绝对不做个别教导,而只是同时一次教所有的学生。

在班级授课制中,必然是以教师的单向传授为主,以学生知识习得为主要目的。一个教学模式、课堂组织方式能够延续几百年,背后一定有坚定的育人目标的支撑,那就是培养“守时、勤奋、健康”的流水线工人,所以当时的科学管理大师泰勒讲过一句话:我们根本不需要工人有头脑,只要求他们听话,把指令性工作尽快做好。

不夸张地说,班级授课制就是为工业流水线服务的人才流水线。

中国基础教育的班级授课制,可以说在全世界做得最精致,但是这种规模化、标准化、同质化的教学模式,在普及教育的同时暴露出最大的弊病——对独立生命个体的漠视,缺乏对人的创造力和好奇心的呵护。大量班级授课制培养出来的被动式学习的人,将无法适应新经济的要求。

信息时代和创新经济要求未来的个人需要能够适应高技术的工作环境,能够解决问题,以团队的方式开展创新型工作。今年4月,教育部长陈宝生在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工作会上提出:中国的教育需要理念创新,绝不能把教师变成分数统计师,把学生变成流水线上的产品。

未来教育的最大挑战,是人工智能的挑战。青岛出现了世界第一个无人码头,武汉出现了无人警局,上海街头还出现了无人面馆,无人驾驶已经习以为常……关键词是“无人”,意味着“去人类化”的未来已来。

想象一下,现在坐在课堂里的小学生、中学生,将来与他们共同生活的或者与他们竞争的将是智商很高的人工智能。面对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回归到教育的两个根本性问题。第一是学什么?第二是怎样学?

    学什么

12年的基础教育时光就像一个箱子,要在箱子里给孩子存储上什么有用的东西?让他在未来远行的路上能解决将遇见的问题。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要聚焦的重点是核心素养,即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必不可少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美国西部有所撒切尔中学,它的一项核心课程是让高一学生每人养一匹马,而且养一年,负责打理、喂养、清洗,还要学会骑马。学校创始人的理念是,学习如何驾驭一匹马有助于锻造一个男孩的内心;养一匹马会让学生学会谦虚、忍耐和自信,锤炼学生的品格。

教育要从为了知识的教育转化成通过知识获得教育,这是观念性的转变。人工智能正在蚕食人所独有的领域,可以说机器变得越来越像人了,但是我们的教育可悲的地方在于,通过灌输式的教学和重复的训练把人变得越来越像机器,这样的教育是没有出路的。所以,我们要建设有品质的课程,课程的重心不应该再是知识的获得,而是回到人格的塑造、知识的运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怎样学

在信息泛滥、知识爆炸的今天,人的学习速度已经赶不上知识产生的速度。未来学习的路径肯定要发生改变,我想到了至少三种:

第一种是自主建构的积木式学习。传统的阶梯式学习变成了从个性出发的组合式学习,基于共同的学习基础,然后再根据个人认知水平、爱好特长和对未来职业的规划进行组合,形成个人独具特色的知识建构。比如,可汗学院的可汗实验室学校,个性化学习的特征十分明显。

第二种是问题驱动的项目式学习。其课程理念就像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学习一样,首先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然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继而进行测试观察,不断修改调整进行分析,最后是分享和表达。

第三种是技术支持下的翻转式学习。翻转课堂的创始人乔纳森·伯格曼提出,翻转学习不会让你的课堂更轻松,但会让你的课堂更有效。这个有效体现在它是聚焦未来的学习,培养孩子终身学习的品质。

未来的学习方式应该是,由死记硬背的学习走向自省反思的学习;由孤军奋战的学习变成主动合作的学习;由埋头苦读的学习变成实践中学;由反复操练变成活学活用。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作者系上海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特级教师)

《中国教师报》2017年11月22日第12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