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从6个角度提升教师课程意识

发布时间:2018-01-10 作者:汤立宏 来源:中国教师报

新课程改革已历经10多个年头,学校教育发生了重要变化,身处改革浪潮中的人们也开始以全新的目光审视课程改革。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对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提高,除了巩固已有成果,我们还要深化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在深化课程改革实践中取得新成就、引领新发展。

现阶段,我们需要攻坚的难题有:一是学校教育重智轻德,不少人对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还停留在认识水准。二是教学活动在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程序设计和实践转型中步履维艰,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三是学校优质资源少,高校与基础教育的课程目标衔接不够,富有校本特色、有效统整创新的学校教学资源建设与教学活动设计任重道远。四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与教育信息化、创新课程开发和实施等方面的要求、期望相距较远。

基于此,要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一是牢固树立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思想。围绕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一方面在坚持三维育人目标的同时,从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高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与探究学习、体验与实践学习;另一方面从学科教学和发展学生的学科思维出发,深入理解蕴含于各学科的学生核心素养,将培育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指导思想细化并落实到学科教学中。

二是积极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有效路径。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教教材”而非“用教材”。下一步,我们要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践方面下功夫,在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立足校情、师情、生情,将国家层面的规划和设计转化为适合学生学习需求、学习特点和学习经验的创造性实践,密切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给国家课程烙上校本印记。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指导和帮助学生将被动、封闭的学习方式升级为合作、探究、网络化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三是有效实现校本课程的特色建设与转型。课程改革之初,学校在校本课程建设方面的基本思路是基于教师实际开发课程,初步构建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框架体系。但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实践的今天,校本课程的特色建设与升级转型要求我们对校本课程的认识、建设提升到“从有到精”“从有到优”“从有到特”的境界。这需要学校加强创新课程的校本开发和实践,使校本课程成为培育学生创新素养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四是全面提升教学管理的质量水准和效益。我们在关注教育质量的同时,还要关注效益和效能、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生命质量,向科学和精致的管理要质量;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有效教学,为教师教学和学校教学管理活动定“准绳”,提高教学实效。

五是重视学生的生涯教育与幸福体验。其一,将学生的生涯教育贯穿不同学段的教学全过程,加强学生的理想教育和人生规划设计,增强学习的原动力。其二,通过优化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标准,更好地引领学生紧密联系书本知识和社会生活,提高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其三,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主动、积极、幸福的体验,关注绿色学业和学生学习动力指数、幸福指数,研究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因素及学习动力状况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使“轻负优质”“幸福学习”“快乐成长”成为新课程改革深化实施阶段的标志。

六是提升教师课程开发与实践能力。课程改革的深化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教学的精致管理、创新课程的开发实施等,无不要求教师紧跟时代节拍,在理念上更新、技术上升级、行动上创新,为创新课程的校本实践培植土壤。这是新时期教师应勇于面对的角色转型,也是深化课程改革、适应未来教育发展需求的必选动作。比如上海某中学为实现教师角色转型,“2.5教师”应运而生——同时承担1门基础型课程、1门拓展型课程、0.5门研究型课程,每个人都是拥有跨学科联合教育、三类课程融合教学等思想与实施行为的教师。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我们只有乘势而为、迎立潮头、占据主动,才能不负时代之托,基础教育改革才能与时俱进,结出硕果。愿每一位教师都找到自己的定位和目标,踏实前行。

(作者单位系上海市虹口区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与指导中心)

《中国教师报》2018年01月10日第6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