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培东老师的一堂作文指导课,是以“雪”为话题的。但他上课时,当地还没有下雪,学生没有生动的体验作为支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肖培东采用了以下策略:
直观刺激,补充心理表象。人认识世界是从感觉和知觉开始的,进而形成表象和概念,最后上升到命题和命题网络。感觉和知觉是认识世界的起点,也是唤醒内在情感体验的触发器。没有这些感性的刺激,学生就没有写作的动机。
初中生的理性思维还不是很发达,往往不太适应纯粹的理性思考,所以教师恰当地营造感性的画面,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心理表象储备,激发内在的情感,为理性思考奠定基础。肖培东精选各种雪景图片,注意素材的典型性、新颖性和多样性,一下就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唤醒了他们的审美体验。学生们惊喜的眼神和连连叫喊,不就是心灵被美感激活的标志吗?
以诗配图,唤醒知识储备。写作不仅需要一些直接的素材,也需要一些间接的素材,比如诗文名句、名人名言等。从小学到初中,学生们已经积累了不少诗文名句,但这些诗文名句都是僵硬的材料,没有被学生个体的生命体验激活,缺少生命的温度和思想的厚度。同时,由于是分散储备的,没有一个内在的凝聚核,诗句与诗句之间缺少勾连,形成不了命题网络,无法被有效提取出来。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肖培东采取让学生为图画配诗的策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这样的任务驱动,沉睡在学生心灵世界中的诗句苏醒了,成为解释学生新经验的一种视角。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些从学生心灵中迸溅出来的诗句使课堂一下灵动起来,成为一个诗意的世界。这时,学生既是在体验课堂,也是在创造课堂。
多元叙述,激发生活经验。课堂的大忌是一元叙述,这样会产生话语霸权,压制其他话语的表达,对于写作指导课尤其如此。在这节课上,肖培东用亲切的语气提出一个问题,“说说你与雪的缘分和雪的故事好吗”,之后就将课堂留给了学生,真诚地倾听学生的表达……师生多元的话语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叙述网络,既相互启发又相互补充。叙述者重新发现自我经验的意义,倾听者填补自己的经验空白。思维在这里打开,情感在这里释放。
恰当引导,转化思维路径。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进行恰当引导,特别是在学生思维陷入模式化的时候,要介入一下,给学生一点点拨和启发,引导学生换一种思维方式,打开另一片境界。比如,肖培东让学生叙述与雪有关的故事时,学生陷入同一个模式中,就是叙述自己的间接经验。这时,肖培东适时地问了一句:“怎么都是爷爷、爸爸说,说说你与雪的故事?”这样将学生的思维从自在的状态转化为自觉的状态,从对他者故事的叙述转化为对自己故事的叙述,使课堂更有立体感和包容性。
在叙述完故事后,肖培东又提了另外一个问题:“如今,雪到哪儿去了呢?我们的冬天为什么不下雪?”学生们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虽然这些答案有的非常稚拙,有的过于抽象,有的明显出于臆测,但其中渗透着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责任意识。这样课堂就从感性层次跃迁到理性层次,从话语狂欢深入到责任担当,从审美体验切换到理性追问,完成了华丽的转身。
趁热打铁,深化写作热情。写作热情是写作的发动机,也是思维的润滑剂。但热情是短暂的,并依赖于某种情境。所以,教师必须要趁热打铁,在学生写作热情高涨的时候引入写作任务,这样学生才乐于动笔。
“那么,如果有一片雪花,你希望它落在哪里?落在路旁的树上,落在公园的叶尖上……雪花,请落在我们的冬天里。那好,让我们以“雪花,请落在_______上(里)”为题,写写你的心里话。”肖培东用富有诗意的话语启发学生,引导大家进入洁白的童话世界,纵横驰骋自己的想象力,展示自己的情感和才思。
写作好比一枚硬币,一面是想象力,一面是理解力。只有有了想象力,文章才有诗意,才能洋溢情感,彰显生命;只有有了理解力,文章才有深度,才能穿透现象,抵达本质。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无为县牛埠中学)
《中国教师报》2018年01月17日第4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精神和要求,采...
为深化高中阶段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综合改革,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实用型、...
从90年代末开始,晋中就着手探索中考制度改革。在近20年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一系列特色模式...
高中带动战略内涵为“统领三驾马车,齐推并进;统筹三大系统,协同发力;完善五大体系,保驾...
弹性离校是沈阳市自主创新的一项惠民利民新政。新政直面“家长接孩子难、课后辅导难”这一老...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