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让学生学”的理念走进学校。
实践中发现学生形象思维的具体化与数学学科的抽象特征矛盾。
学校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开设数学游戏课程,注重趣味性、实践性和挑战性的结合。
课程目标
总目标:通过数学游戏课,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发展创新意识。
知识与技能:了解常见的数学游戏,掌握与数学游戏相关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破解简单的数学游戏,获得数学活动体验。
过程与方法:提高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学会从数学角度分析游戏,培育观察能力;感受并掌握从简单入手、递推等多种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数学,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了解与游戏有关的数学文化;养成独立思考、反思质疑的思维习惯,树立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挑战精神,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课程内容
课程面向三至六年级学生,数学游戏难度设置呈螺旋上升。
三年级:
数字平衡游戏、巧算24点、巧搭火柴棒、智慧魔珠、玩转魔尺、七巧板、贝壳游戏、智慧城堡、颜色游戏、五颜六色等。
四年级:
四巧板、索玛立方体、地下通道、形状匹配游戏、智慧拼板、一阶魔方、百变方块、数独、青蛙跳棋、惊险拦截、五子棋等。
五年级:
神奇幻方、抢数游戏、翻箱倒柜、汉诺塔、独立钻石棋、数字游戏、百变模型、立体四子棋、屏风四子棋等。
六年级:
迷宫转转转、金字塔魔方、九连环、孔明锁、华容道、立刻疯、聪明立方体、红色风暴等。
课程实施
在学校“4+1+X”的数学课程模式下,数学游戏课程在“1”“X”中都有所体现。
“1”是指每周一节的校本拓展课程,从中级段开始在每班开设数学游戏课。
“X”是数学特色课程,比如每周50分钟的特长选修课、每年的数学节,并且成立数学游戏社。同时针对学生差异,开设数学游戏活动。
数学游戏课程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的实际教学进度,灵活选择内容进行活动教学,不做固化的模式构建。
预期效果
学校层面:通过数学游戏课程的开发,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校本课程开发,整体促进校本课程结构的改革与完善。
教师层面:促使教师走向研究型、复合型人才,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
学生层面:“学为中心”视域下,随着校本数学游戏课程的全面推进,关注学生差异,促进学生素质综合发展。
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思维的过程,感受探究的乐趣。
课程评价
学生课上成功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发现游戏规律、掌握游戏方法等作为日常评价的标准,占50%。
依据不同游戏特点开展PK赛做阶段展示,占20%。
参与数学游戏比赛等活动,占10%。
撰写相关小论文、小课题,或参与市数学小课题评比等活动,占20%。
通过以上多种方式,做到过程性评价与自主申请评价相结合。
本月点评嘉宾:本报特聘专家 王红顺
开发学科校本课程的建议
数学游戏是数学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一种有效载体,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开发的数学游戏课程,属于学科拓展类校本课程。
该数学游戏课程文本包含了开发背景、课程目标定位、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实施时空、方案、模式、评价、实施效果等诸多内容,较完整地架构了一个学科拓展类的校本课程方案,可操作性强,寓学于玩、智趣共生,对学科校本类课程资源开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尤其是“4+1+X”的数学课程模式巧妙解决了游戏课程时空问题,给创新成果加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也颇有创意。
该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体会数学精神,领略数学文化,理解数学思维,学会数学方法,了解数学思想,提高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为了使该方案更加完善,提出几点建议:
将课程总目标细化为中、高级段目标;开发、搜集建立年级、学校数学游戏资源库,动态生成课程内容。
数学游戏课程的内容也可以在常态数学课中穿插,即校本课程与数学常态课打通进行。
课程内容开发还有另一个视域——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创造性进行游戏设计。游戏设计理念的构思、游戏规则的制定,都能让学生真实感受“数学式生长,经历数学家研究、尝试数学味儿表达”,进而内化成一种数学智慧。
数学游戏课程的规则制定、道具制作还可以与语文阅读、综合实践活动课等进行跨学科整合,培养孩子综合素养,实现课程效益最大化。
《中国教师报》2018年01月17日第7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精神和要求,采...
为深化高中阶段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综合改革,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实用型、...
从90年代末开始,晋中就着手探索中考制度改革。在近20年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一系列特色模式...
高中带动战略内涵为“统领三驾马车,齐推并进;统筹三大系统,协同发力;完善五大体系,保驾...
弹性离校是沈阳市自主创新的一项惠民利民新政。新政直面“家长接孩子难、课后辅导难”这一老...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