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挖掘南社精神、品味南社文化,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松陵一中围绕“南社”做足文章,开设“小南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让学生受到了文化的熏陶、提高了探究能力,还探索了一条课程扎根校园的特色发展路径。

一树教育的“南枝”

发布时间:2018-01-17 作者:本报记者 金 锐 来源:中国教师报

柳亚子、陈去病、苏曼殊、马君武、吴梅……提到这些曾叱咤风云的人,便想到“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唯有胥涛若银练,素车白马战秋风”等脍炙人口的诗句,脑海中还会浮现“南社”二字。

南社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文化社团,1909年成立于江苏省苏州市。百余年后,苏州市吴江区这处“吴根越角、江南腹心”之地,又出现了一个遥相呼应的“小南社”——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松陵一中“小南社”综合课程。

如果说南社是一棵大树,小南社则是树干上的“南枝”,生长在吴风越韵的土壤之中,“吴风越韵赋南枝”。

“南社大房”成就课程资源

吴江区素有“南社大房”的美称——南社的3名发起人中,柳亚子和陈去病都是吴江人;在南社千余名社员中,吴江人超过十分之一。谈及成立小南社的缘由,松陵一中校长费月芳说:“南社给吴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是松陵一中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

南社是诗社,小南社自然也教学生创作古典诗词。记者看到小南社的诗集《南枝吟》,一首首清雅的诗词映入眼帘。副校长、小南社指导教师钮烨烨介绍,为了让学生喜欢上诗词,教师摸索出“分韵施教”“标声填空”“热词组合”“一游一作”等教学方法。对于初学写诗的学生,教师会提供标有平仄的“填字格”以及唐诗宋词中出现的高频词汇表。

学生沈艺洋说:“开始写诗时,肚子里没‘货’,这些高频词帮了大忙。而且在挑选词语过程中,我知道了该怎样调整格律、描述事物、表达想法。”

当年南社的刊物《南社丛刻》诗文风雅,如今小南社的《南枝吟》虽然雏凤清鸣,也能扬葩振藻。

南社人为我国新闻事业奠定了良好基础,“新闻课程”自然也是小南社的学习内容。

当教室屏幕出现“读报时间”字样时,学生训练有素地走上讲台,打开报纸,讲述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新闻;当屏幕出现“热点追踪”字样时,学生纷纷列出热点问题,讨论后形成采访提纲;当屏幕出现“焦点访谈”字样时,学生走出教室去采访,有人负责提问,有人负责记录和摄影,工作井然有序。

冬天到了,钮烨烨在小南社教室后的展示台贴上了“岁寒雅集”几个大字。接下来,学生依次上台亮相,有写毛笔字赞颂南社的,有朗诵南社诗文的,有表演南社人物短剧的,忙得不亦乐乎。

这就是学生学习小南社课程的片段,钮烨烨介绍,小南社课程包括“四纲十二目”。“‘四纲’是南社风骨、南社风雷、南社风韵、南社风范,分别对应德育、新闻、文艺、科教几个主题。‘十二目’则是根据‘四纲’开设的具体课程,包括情系鲈乡、焦点访谈、玩转媒体、诗词风雅、翰墨丹青、梨园漫步、科学探索等”。

小南社虽然小,但开设的课程丰富多彩,课程安排循序渐进,正如苏州园林一般,曲径通幽,小中见大,风光无限。

南社精神让课程扎根

去年6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开幕式在苏州举行,由小南社创作的话剧《复壁脱险》被选定为开幕式表演节目。从柳亚子与其妹夫凌光谦相聚的欢声笑语,到夜半闻敲门的惊心动魄;从军警抓人的山雨欲来,到柳亚子藏身复壁的柳暗花明……学生表演精彩纷呈,引人入胜。

苏州市吴江区教育局艺术教研员王展鹏评价:“学生的表演惟妙惟肖!剧本虽短,但人物心理活动复杂,排演很有难度。”柳亚子纪念馆馆长感慨:“我们都知道柳亚子‘复壁脱险’的故事,但今天小南社把它演活了。话剧的成功在于小南社善于从乡土文化中寻找资源,这种做法让下一代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让课程扎根”是松陵一中实施小南社课程的重要理念,学校团委书记刘亚萍告诉记者,指导教师以南社相关人物为线索,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与故乡有关的历史故事,让学生深刻体会南社精神。

对学生孙城德而言,家乡诗人柳亚子一直是童年的记忆,但也仅限于知道柳亚子故居和“爱国诗人”身份而已。参加小南社活动后,孙城德收获颇多:“《毛柳唱和》的朗诵活动,让我认识到柳亚子卓越的诗词才华;听松陵一中校友的《柳亚子与毛泽东》讲座,让我体会到柳亚子和毛泽东的深厚友谊;参观吴江博物馆《柳亚子诞辰130周年纪念展》,让我全面了解了柳亚子一生的贡献和影响力。现在,我心中柳亚子的形象更丰满了。”

学生裴文豪给记者讲述了研究吴江文化人物郑式如家谱的活动。

“我们6人一组,对郑家成员的关系进行梳理并绘制‘家谱树’,绘制过程中发现郑重、陈省身、郑兰荪等郑家成员一生致力于科学和教育事业,我们也决心学习这种精神,回馈家乡、报效祖国。”

“南社精神至少包括爱国精神和专业精神,在小南社课程中,爱国精神自然是要贯穿始终的,但他们也没有忘记继承南社代表人物的专业精神。”吴江区南社研究会会长俞前这样阐述松陵一中传承的南社精神。

从南社精神中提炼出的爱国精神和专业精神都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钮烨烨表示,课程开设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小南社课程以南社为主题,聚合了地域文化资源、学科学习、能力训练等诸多要素。苏州市教研室教研员徐燕萍告诉记者:“小南社课程为学生搭建了职业体验等实践平台,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认知、学会活动。”

小南社以南社为独特视域,致力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对于其教育内涵而言,不仅是“法古追远、绳其祖武”,更走上了一条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道路。

特色教学策略传承南社文化

小南社的不断发展与松陵一中的管理理念息息相关,费月芳介绍,小南社之所以让学生觉得有滋有味、余味回甘,就是因为学校有良好的课程理念和课程实施策略。

南社文化涉及文学、教育、新闻、历史、戏剧、音乐、书画、数学和科学等多个领域,这就决定了小南社课程是一种学科融合的教育教学模式。

语文教师夏王悦向记者介绍了《李叔同的歌词》一课的教学。

当李叔同作词的《送别》歌谱出现在屏幕上时,学生使用音乐课上学会的演唱技能,重温熟悉的旋律。随后,夏王悦出示李叔同的代表作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学生迅速开展小组合作,不仅完成了夏王悦布置的任务,还发现李叔同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较多,“这说明他的歌词创作受到《诗经》和《楚辞》的影响”。接下来,学生要模仿《送别》句式创作歌词并演唱,学习结束后夏王悦又布置为《送别》配图的作业。

“在这次学习中,学生需要调用语文、数学、美术、音乐等学科知识,改变了学科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副校长吴丽芳认为,小南社课程的价值体现为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利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了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目的。

走进小南社的“文创工作室”,一个个文创产品呈现在记者面前:用南社发起人题字做成的书签,印有南社首次雅集地张公祠牌楼照片的靠垫,包含小南社标识的小巧玲珑的挂件……都是学生的成果。

完成了《复壁脱险》连环画的学生董伽豪笑着说:“在我确定制作一本南社小故事连环画项目后,从选择故事到图文编辑、排版印刷的每个环节都得到了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我的电脑水平和绘画水平都有了提高。”

小南社项目学习客座教师、苏州市职业大学教授傅小芳感慨:“这种学习方式注重师生交互,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生活资源、融合学科知识,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小南社的游学活动也深受学生喜爱,比如前不久举行的“寻梦南社”就让学生记忆犹新。

在“南社聊斋”板块,学生听了南社研究专家的微讲座,并就“南社与教育”的一些问题与专家进行对话;在“故居寻访”板块,学生参观了新南社展览馆、盛泽世泽堂,提出了保护世泽堂的倡议;在“职业体验”板块,学生采访并了解了教师职业的内容和要求,并尝试走上讲台教一首南社的诗;在“社会服务”板块,学生走到古镇街头,向旅游者发放“南社与教育”的宣传资料……学生的足迹遍布具有南社历史文化遗存的黎里、同里、盛泽等镇区。

有家长评价说:“‘寻梦南社’游学活动改变了学生游学只游不学、走马观花的现象,他们现在是带着问题游,在游玩中学习,形式好,效果也好。”

参加活动组织的历史教师吴慧娟介绍:“以南社文化为主题的游学活动充满风雅气息和文化魅力,我们在设计中尤其注意利用本地场馆和专家资源,增强趣味性和知识性。”

“远闻南社多才俊,满饮葡萄祝酒杯”,这是南社著名诗人马君武的诗句,寄托了他对南社同人的赞颂和希冀。如今,松陵一中的小南社虽“小”,但承传着先人的智慧、文化、精神,辅以先进的课程理念和执着的教育精神,相信这一树“南枝”,定会摇曳生姿,蓬勃成长。

《中国教师报》2018年01月17日第6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