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看随想:
江弱水,1963年生于安徽青阳,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
《诗的八堂课》是关于读诗、写诗和论诗的新著,备受好评。作者兼具不凡的学养和文心,在当代学者中堪称翘楚。
选文,是该书“声文第三”的一个片段。讲的意思,一读便了然:语音,亦表语意。作者以李清照词等作品为例,别开生面、妙趣横生地向我们展现了文字的魅力、语言的魅力、文学的魅力和阅读的魅力。阅读这本书,既得见识又得愉悦。
陈世骧、夏承焘、吴世昌,我们可以搜索一下,延伸阅读。 (任余)
陈世骧写过一篇了不起的文章,《姿与gesture》,讨论诗的语言本身的姿态。陈世骧说,一首好诗的生成,都会有最基本的情意的表达。受这一总体情意的支配,他的身体和意识中就会起一种总体的姿态,这个姿态和原始人想要表达情思的时候全身肢体和口腔一起做出的姿态是同一的。有人说原始人出口就成诗,后来由于人的神经感觉越来越复杂,世界上的事物也越来越繁复,本来是简单的生理姿态的表达,现在要从广大的语汇中选择构成语言,所以诗的语言特别微妙,变成一种心灵的姿态。
的确,人一旦进入忘我的状态,基本的情意姿态便笼罩并渗透一切。比如人们激赏的莎士比亚《麦克白》最后进入出神阶段的恍惚,Tomorrow,and tomorrow,and tomorrow(明天,又一个明天,又一个明天),那绝望中的呆滞表露无遗。当我们开口说话,语音也就自然配合了情意的表达。我们唇齿的开合收放,舌头和前后腭的位置移动,都是具体而微的肢体语言。肢体语言是下意识的流露,不会骗人。陈世骧举了李清照的《声声慢》为例来说明,以开头那十四个叠字笼罩全篇。至于后文如何相应,夏承焘在《唐宋词字声之演变》中讲得最全面而细致:
易安词确有用双声甚多者,如《声声慢》一首,用舌声共十六字:难、淡、敌他、地、堆、独、得、桐、到、点点滴滴、第、得;用齿声多至四十一字,有连续至九字者:寻寻、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时、最、息三、盏、酒怎、正伤心、是时、识、积憔悴损、如、谁、守、窗、自怎生细、这次、怎、愁字。全词九十七字,而此两声凡五十七字,占半数以上。当是有意以啮齿丁宁之口吻,写其郁悒惝恍之情怀。宋词双声之例,此为仅见矣。
诗人就是要选用最吻合诗情的字眼,用声音来配合意义的表达。最好的诗人总能让一首诗成为意义与声音巧妙结合的有机体。语音本身与特定的心理效果之间有对应性。如ou韵母较柔,r声母最轻,所以“柔”“软”“弱”听上去天生就柔软柔弱。而ang音较亮,“刚”“强”“壮”的声音也硬朗。你要是说到“瓜”字,嘴巴就长大了;说到“果”字,嘴巴就包圆了。王力的《汉语史稿》说古代m声母的字,如盲昧茂密冥蒙渺茫梦霾暮灭等,都与黑暗的意思相关。是不是因为发音时口唇先须闭合,给人郁卒之感呢?
从古以来,诗就是一种听觉的艺术。它首先是一个声音的组合,有音韵、格律、节奏、旋律,即《文心雕龙·情采》所谓“五音比而成韶夏”的“声文”。从这个声音的系列再生出意义。但我们现代诗特别强调意象和意义,声音上至多留意口语的语调,而对单个字音以及整体的声音图式的设计很不上心。何况从阿波里奈尔的具象诗出现后,或者更早一些,从马拉美为《骰子一掷永远取消不了偶然》一诗做特别的排版之后,诗的视觉性渐渐占了上风。我们现在读诗,往往强调诗的空间形式。加上现代诗人普遍重意象而轻声音,突出语词的感性呈现和隐喻的复杂设置,却不大在意诗的节奏的长短、旋律的缓急,以及语词的音质音色的呼应与变化。诗人不谙声音之道,或许是当代读者于新诗不亲的主要原因吧。
但凡只要是两句好诗,声音也好,我们便忘不了,比如北岛的《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以及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些诗句最打动人的地方,首先是单纯的意象与深长的意义形成冷峻的张力。声音有没有帮助?当然有。简单分析一下,音韵最基本的规律,即重复与变化,已经在起作用了……
比如说李清照的《一剪梅》。这个词调,《莲子居词话》和《白雨斋词话》都说它历来被认为俗调,最不易工,词人还是不填为好。吴世昌《词林新话》解释说:“《一剪梅》上下片各六句,句句平收,声调低落,意绪消沉,不易为之”,但李清照却将它写得美到极致。下面我将这首词特地做分行排列: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香、玉、罗、兰、花、锦、云、月、水、楼,古典意象之最美者尽萃于斯,难怪前人评此词为“精秀特绝”。又评其“低回宛折”,说的便是情意姿态了。就语言形式而言,七四四,七四四,仿佛优雅的舞步:七个字往前走,然后,四个字一徘,四个字一徊;再七个字往前走,又四个字一徘,四个字一徊。在行进和徘徊之间,真是顾盼生姿。
声音移人,绝不能掉以轻心,不信我们试着把每行最后的四字句拿掉一个字,将它变成一首七言诗,意思都还在,但韵味就彻底变了,整首词也就坍塌了: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上心头。
调性完全不对了。由此可见,节奏以及扩展而成的旋律简直是一首诗的生命。
(选自江弱水《诗的八堂课》,商务印书馆2017年1月第1版)
《中国教师报》2018年01月17日第9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精神和要求,采...
为深化高中阶段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综合改革,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实用型、...
从90年代末开始,晋中就着手探索中考制度改革。在近20年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一系列特色模式...
高中带动战略内涵为“统领三驾马车,齐推并进;统筹三大系统,协同发力;完善五大体系,保驾...
弹性离校是沈阳市自主创新的一项惠民利民新政。新政直面“家长接孩子难、课后辅导难”这一老...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