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探寻诗词的情感切入点

发布时间:2018-01-17 作者:徐志耀 来源:中国教师报

诗词传承数千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为了更好地让诗词与教育相融合,引导教师通过生命体验获得审美体验,而不是仅仅将诗词教育作为一种“技术训练”,周刊推出“诗教点滴”系列策划,分享诗词鉴赏、诗词创作等方面的心得,希望以点带面,推进诗词文化发展。本期,让我们走近江苏省南京市弘光中学教师徐志耀,看他如何从“情感”切入,抓住诗词的灵魂。

对于古典诗词,当代人囿于环境和积累的限制,很难真正理解诗词中所反映的情感,自然也就无法理解表达这些情感的字句之妙。作为教师,要想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必须找到准确的切入点,而切入点的选择,不仅要符合诗词这一文学体裁的特点,还要与学生的学习状态相结合,从而引导学生读诗词、赏诗词、写诗词。

挖掘诗词深度

诗词的深度体现在字句品读,然而许多时候,我们经常把古诗词中的名句看成一个个孤立的字句,却忽略了其在全篇中的作用。

挖掘诗词的深度,必须将文本看成一个整体。以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大家津津乐道的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联,却忽略了诗里自始至终笼罩的惆怅、惜别之情。因此曾有人指出,这一联并非表现欣喜之情,而是体现诗人内心的悲凉。要想理解这一联的内涵,必须将其与全诗的其他部分联系起来。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但起承转合的痕迹依然明显:开头一联为“起”,写出北地严寒之疾之烈;后一联为“承”,承接寒风而来,却又转出欣喜之感;其后五联又“转”了两次,“将军角弓不得控”至“瀚海阑干百丈冰”,自严寒中转出愁绪,而“中军置酒饮归客”至“风掣红旗冻不翻”,又转出了热烈酣畅的气氛。由此可见,全诗始终由愁与喜两种情感交织在一起。结合诗题可以得知,诗为武判官而写——武判官自西北前线归京必有重用,他的内心应该是喜悦的,而岑参此时还困顿不堪,自然感到悲苦孤寂。两种情感相互交织,最终在最后两联合为一体。唯有将诗句放入全诗中品读,才能真实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从而理解诗句的真正作用。

诗人在一首诗中表达的情感往往会有变化,情感变化正是诗词深度的体现之一,我们一定要关注诗词的情感起伏,才能真正挖掘出诗词的深度。

拓展诗词广度

诗词文化不是无源之水,是有着源起、发展及呼应的。诗人不是孤立的存在,所作诗词与生活环境、个性特征及创作特色密切相关。因此,解读诗词不应仅仅局限于诗词本身,而是要放开眼界,拓展诗词的广度。

拓展诗词的广度,自然要了解诗人生活的年代,把握其创作背景。仍以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岑参,其曾祖父岑文本、伯祖父岑长倩、伯父岑曦都曾官至宰相,岑参的父亲为上州刺史,亦是高官。岑参家世显赫,本人又进士及第,在当时应是非常受重视的。然而,岑参只当过一些较低级的官吏,他自然不甘,尽管“双袖龙钟泪不干”,还是毅然出塞。由此也就能理解,武判官的归京对岑参有多么大的刺激。理解了写作背景,诗词中的情感起伏也就顺理成章了。

拓展诗词的广度,还需要一个一以贯之的线索。比如,理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以将词的下阕与《记承天寺夜游》比较,虽然诗人笔下的月光一动一静,但内心最终归于平静;还可以引入苏轼晚年自海南岛回归时所作的“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通过比较就会发现,乐观豁达的心境一直伴随着苏轼,这才能使他平静地面对一切打击,安然自得地生活于恶劣环境之中。如此比较,不仅拓展了诗词的广度,将诗人的生活经历自然引入,也展现出诗人内心一以贯之的精神和深邃情感。

普及创作规律

从鉴赏到创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学生有了一定积累,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创作诗词。我一般是从对联开始,帮助学生培养语感,掌握古诗词的构词和行文方式,初步了解对仗和声调规则。

格律是诗词创作的重要环节,平仄交错会有韵律起伏的美感,押韵则可以让诗句之间相互呼应、相互回环。当然,教师在讲授格律知识时,应该尽量简单化、规律化,不要过度展开以免让学生感到枯燥。熟悉格律最好的方法就是经常创作,然后进行检查校对,久而久之就能熟练掌握了。

一般情况下,我会引导学生写眼前之景,例如海棠、秋天等,要求他们先思考描写对象最打动自己的是什么,然后思考如何让自己的情感贯穿诗词,最后再引导他们检校平仄,思考如何调整字词,使诗词的文字更加蕴藉典雅,也更加符合格律要求。

对于诗词创作而言,积累、创作、修改的过程都很长,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写出符合要求的诗词。但是,只要能够迈出第一步,就会渐入佳境,不断有新的心得和收获。

激发创作灵感

诗词创作的关键在于两点:找到内心的感动、体现气韵的贯穿。

钟嵘在《诗品序》中指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感动诗人的,往往是一个细节、一个片段。创作诗词之前,先要找到这个细节或片段,然后以诗的语言将其表现出来。以写海棠为例,海棠自身的形状色彩、生长环境等都是创作的素材。因此,作者在观察时不能仅限于一个点,而是要观察一条线、一个面、一系列过程。比如,郑谷的“秾丽最宜新著雨,娇饶全在欲开时”,便是通过海棠不同的生长环境描绘海棠之美,李绅的“浅深芳萼通宵换,委积红英报晓开”,则是通过海棠不同时刻的生长描绘其形态。当然,创作也离不开想象,郑谷诗中亦有“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之句,想象美女与名画师在海棠前流连忘返的情景,将海棠的娇美又提升了一个高度。

诗词是一个整体,不应当将之割裂,因此气脉贯穿十分重要。以许浑的《秋日赴潼关驿楼》为例:“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中间两联境界开阔、意趣高昂:残云归聚,疏雨乍过,翠色随山而延绵,使原本有些衰败的秋季显得生趣盎然,“河声入海遥”一句联想到海纳百川,诗人在奔赴京师途中充满期望。最后,作者在尾联上笔锋一转,寄托自己的渔樵之志,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感也与景物融为一体。教师引导学生写诗时,一定要注意气韵贯穿,提醒他们首尾相通、情景交融,还要让他们尽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上述几点当然不能涵盖诗词鉴赏和创作的全部内容。想要真正理解诗词,离不开丰厚的人生阅历和文化素养。但是,对于正处在积累阶段的学生而言,教师通过恰当的切入点,可以引导他们触及诗词的精髓和内涵,也为他们今后诗词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铺设了坦途大道。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南京市弘光中学)

《中国教师报》2018年01月17日第16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