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以“小举措”搏“大教育”

发布时间:2018-01-24 作者:陈翠平 郝国英 来源:中国教师报

在农村一所小学的教室里,一位戴眼镜的长者正指导一位小学生写字,从握笔姿势到运笔方法,从字体构架到章法布局讲得既专注又认真。他,不是这里的教师,也不是校长,而是山西省沁县教育科技局局长王向明。这样的情形,在沁县辖区内的学校不时上演。

“推门课”推开了大教研

“搞教育,要爱教育,要进门里看,不要在门外站。”这是王向明刚上任局长时在全体校长会议上反复强调的话。他说,课堂是教育工作的第一阵地,不了解课堂就不要空谈教改,不熟悉教学就不要空提教学质量。他要求校长深入教学一线,到课堂中寻找问题。他更是率先示范,只要到学校,“推门课”便成了他的第一要事。

2012年的一天,在松村中学“推门课”中,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沉闷的课堂氛围让王向明如鲠在喉。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一连串的问题在他心中跃动。

区域教研应运而生。从2012年秋季开始,沁县全面推行区域教研活动,并组建6个覆盖所有中小学的教研片区,以城内学校为“龙头校”,农村学校为协作校,每周一次在不同学校开展同年级同科目的“同课异构”。在王向明的带动下,校长、县教科局的工作人员纷纷走进课堂,教研活动在沁县蔚然成风。

2013年,王向明又以“网络教研”试点为契机,用信息化带动全县教师大教研。全县500余个教学班实现宽带进班,偏僻的教学点也实现了数字资源全覆盖,依托沁县教育网建起网络教研平台,开设了三级教案、网络课堂、教师博客、名师交流等模块,为全县教师搭建起教研交流的平台。2015年,沁县被确定为“国培计划”项目县,王向明再一次抓抢机遇,先后组织教师参加置换脱产研修、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送教下乡等活动。两年多时间参培教师达5200余人(次),让没有时间、没有资金、没有条件走出山里的教师聆听到窗外的声音,有力提升了农村教育教学质量。

“小黑板”里有大天地

在沁县教科局办公楼二楼的窗台上,七八块小黑板整齐地排列着,黑板上刚劲的字引得行人驻足,这也出自王向明之手。原来,王向明在听课中发现有些教师的字写得不合规范,基本功不扎实。他就用小黑板推广粉笔字,并要求全县各学校开展粉笔字大赛。

从2014年3月开始,县教科局先后组织全县教师听写字讲座,聘请专业教师进行培训,每一次,王向明都到场。有教师感慨地说,“局长的以身示范,为教师做了榜样”。写字只是教师基本功的开始,普通话大赛、电子白板应用比赛、慕课和微课比赛等,这些活动有效推动了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

“小黑板上有大天地,方寸之间大有可为”。王向明不仅坚持在小黑板上练字,还把小黑板的利用当作一种工作方式。他把工作心得、教育理论、警示名言都写在小黑板上,一举两得。当有人工作拖沓时,小黑板上就会出现“业精于勤,荒于嬉”的激励语;当开展“两学一做”主题教育活动时,小黑板上就会出现相关内容。小黑板既是提示牌,又是宣传板,潜移默化中让同事掌握知识、明白工作得失。

小小羽毛球带动大文化

王向明酷爱运动,尤擅长羽毛球。节假日或者工作之余,羽毛球馆经常有他的身影。在学校的调研中,王向明发现不少教师工作之余无所事事,甚至还有人沉迷于打麻将,他便用“堵”和“疏”双管齐下治理顽症。堵,即用师德规范、用制度约束、用惩戒威慑;疏,即用文化活动引领,用道德情操感染。

王向明借助小小羽毛球撬动校园文化建设,从机关到校园逐次推进,从羽毛球拓展到篮球、乒乓球、跳绳、啦啦操。还不只限于体育项目,歌咏、书法、绘画、诵读相继开展,教师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教育重新又有了文化的味道。

文化是教育的灵魂,更是一所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王向明倡导各校开展“一训三风”建设工作、“五个一”创建活动、“三声四姿”好习惯培养活动,并已初见成效。有了文化的引领,各学校“走廊文化”“墙壁文化”异彩纷呈,学生一日常规、行为规范等相关知识尽在其中,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和教育。全县中小学初步形成了“一校一特色,校校有亮点”的校园景观。

参加工作30多年来,从教师、镇长到局长,身份发生了变化,不变的是王向明对教育的热忱和初心,他对教育的初心也在感染着更多的教育人。

(作者单位系山西省沁县教育科技局)

《中国教师报》2018年01月24日第15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