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课堂教学需要“对症下药”

发布时间:2018-01-31 作者:聂红玻 来源:中国教师报

在新课改理念下,虽然传统模式的教育也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但在方式方法上却不尽如人意。因此,我们需要改革,需要新的方式和格局,而“如何改”成为这场改革中的重中之重。

有人曾把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带入、体验、兴趣。于我而言,教师的课堂教学也要在这三个阶段中“对症下药”。

带入阶段:新课程改革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的本质就在于引导。传统课堂中,教师把知识一股脑儿倒给学生的做法,实际上是忽略了带入阶段的重要性。每一位教师在教授新课时,都是把学生带入新的领域,这是掌握知识的起步阶段,奠定着学习的基调,而学生如何迈入新领域的大门,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和带入方式。

教师在带入阶段,需要注意三个问题:

首先,教师在教授新知识时,要注意提问。每个学生的关注点和思路不同,教师针对学习材料中比较难理解的地方提问,可以引起学生对更深层次的点的关注和思考,也可以将学生的思路引向正确的方向。同时,师生之间的问答环节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学生的回答若能得到肯定,自然也能达到鼓舞士气的作用。

其次,教师在开始讲授新课时,要注意倾听。每一堂课,教师都应以学生为主体,在教的同时倾听学生的想法,并及时回应。这样既能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也有利于教师掌握课堂进度。

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必然存在困难。在完成马拉松的过程中,成功者把漫长的过程分成几个小段,当成几个小目标分别实现,随着最后一个小目标的实现跑完了全程。学习的过程也应如此,教师应引导和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制订学习计划,一步一步实现学习目标。

体验阶段:如果一堂课教师能够让学生沉浸其中,并认真思考、探索,那么就算成功。

学习过程中的亲身体验能够使学生对所学产生更深刻的记忆,同时不断摸索的过程也是逐渐成长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呢?

第一,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分数不能完全代表他们的能力,所有为学习付出的努力都应出自他们探求与体验知识的渴望,而不是对低分和坏评价的恐惧。

第二,教师应尽力让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获得鼓励与成就感,以此激发他们继续体验和再次体验的欲望。教师不仅要传授真理,还要教会学生发现真理。

兴趣阶段:爱因斯坦曾说:唤起独创性的表现与求知之乐,是为人师者至高无上的秘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教学的本意不仅是教学生学会什么,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让学生乐学。我们常说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主观能动性的源泉和动力正是学习的兴趣。若学生对某一门课程有兴趣,就会持续不断地钻研相关教材,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兴趣像柴,既可点燃,也可捣毁。教师要运用得当的方法点燃学生兴趣的火种,在教学活动中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通过创设学习情境,联系生活实际引发学生兴趣,可以通过课堂小游戏、课堂实验增添趣味,也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寓教于乐,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程改革没有终点,只有节点,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为建设与时代和学生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而努力。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肥城市安驾庄镇初级中学)

《中国教师报》2018年01月31日第5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