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为语文而生

发布时间:2018-01-31 作者:董新明 来源:中国教师报

2000年3月7日,一个小雨洒落的日子,我们兄妹几个含泪埋葬身染沉疴、享年仅63岁的父亲。我悲戚地想,父亲,这个给我语文启蒙的人,我再也见不着了。

3岁多时,父亲教我用半截粉笔在地上、墙上歪歪扭扭地写“上、中、下、人、口、手”。14岁初中毕业,我辍学回家。父亲每天从大队带回一摞报刊,让我阅读。15岁时,正逢恢复全国高考招生制度,父亲动员我插班就读。通过1979年高考,我顺利地实现了“跳农门”。

除了父亲,整个学生时代给予我语文启蒙的老师不少,但有三位印象最深。

第一位是初中时教我语文的龚仁贵老师。龚老师是湖北江陵人,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曾在山西雁北师专工作过。他课教得好,文章也写得棒。一次执教毛泽东词作《念奴娇·鸟儿问答》时,他用两支粉笔在黑板上工整地默写出整首词,随后用那一手十分耐看的楷书进行“龚仁贵赏析”。龚老师对我语文学习的直接帮助,是一次课余练笔。那次,龚老师要求我们写一篇读(观)后感,我选取的是暑假与表哥跑了十几里路看露天电影的事。龚老师评改作文时,给我的那篇观后感打了高分,还在班上大加赞扬。后来,他还亲自用楷书一字一句抄好,放进学校宣传橱窗。作文得了高分,又被当堂“点赞”,你说,一个少年的心里能不倏地燎起一股热爱语文的烈焰吗?

第二位是高中时期的胡杏芳老师。胡老师当年不到40岁,写板书用的是行书。犹记得她执教刘白羽的散文《长江三日》,讲到“神女峰的传说”时,她把“至今还在那儿等着他呢”一句,读得多么煽情,多有韵味。若干年后,当我执教舒婷的《神女峰》一诗时,胡老师那个魅力十足的教学镜头,立刻清晰、直观地呈现在眼前,触动了我欣赏、点拨的灵感。胡老师不仅教课吸引学生,还善于引导我们阅读积累。胡老师虽然只教了我一年,我却真切地记住了她说的一句话:“爱阅读,爱积累,才能学好语文。”在我执掌中学语文教鞭的30年间,我一直鼓励学生热爱阅读、勤于积累,把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

第三位是师范生活里教我语文、直接助我职业成长的李泽宇老师。李老师身材高瘦,外表儒雅。上完鲁迅《藤野先生》一文后,大家便友好地送给他一个雅号:藤野严九郎。李老师不仅课教得好,而且还长于写作。一次我去向他请教问题,走进他简陋的家,只见书桌上搁着好几个牛皮信封,里面既有刊物的采用通知单,又有刊登了他文章的样刊。记得当时他拿起一本墨香味很浓的《中文自修》杂志,翻开,指着他刚发表的一篇论文,告诉我理解分析教材要有独特眼光,不要“嚼别人嚼过的馍”。他的这一观点,对于两年后我踏上讲台执教语文课很有启发。

因为父亲的启蒙,得益于良师的濡养,加之教育行政部门的激励,我不知不觉地爱上了语文。这一“爱”,就是36年,一个人平均寿命的二分之一。虽然,其间我有6年暂别讲台做教育编辑、记者,但我未曾远离过语文。

如果相信宿命,我就是为语文而生的。

爱上语文,一生无悔!

(作者单位系海南省儋州市第二中学)

《中国教师报》2018年01月31日第9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