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语文课如何上出文化味儿

发布时间:2018-03-07 作者:刘志博 来源:中国教师报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在寻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突破口时,我首先想到在汉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首先,教师可以在汉字教学中植入传统文化故事。学生都爱听故事,在汉字教学中,讲述有关的文化故事,不仅能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理解汉字,也能使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结合五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中《仓颉造字》《甲骨文的来历》等故事,可以让学生了解汉字悠久的历史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对汉字构造的讲解,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汉字是表意文字,字词中文化色彩很浓,可以借此使学生在活跃有趣的气氛中领略中国文化。比如,从造字法入手让学生感受汉字特点,象形、指事、会意这些传统的造字法,可以帮助学生记忆汉字字形,了解汉字渊源。

另外,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朴素情感,通过诗词教学加以渗透,可以帮助学生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同时,将传统文化的精髓根植于内心。诗词的情感是通过意象传达的,正是这些意象构成了传统文化的载体,学习诗词就是将这些传统文化意象继续涵泳,使之成为文化传承的落脚点。

比如,李白的《赠汪伦》、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都是为朋友而作,都表现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纯朴深厚的感情。在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珍惜朋友之间的友情。这种朴素的情感以及情感中的诗意是如何表达出来的呢?不难发现,《赠汪伦》中的“踏歌”,《别董大》中的“进酒”,《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折柳”,这些文化意象构成了情感的载体,是古典诗词的意象之美。学生掌握了意象之美,也就抓住了诗词的“文化密码”。

传统文化的核心是道德文化,而道德文化的精髓留存于经典之中。儿童的记忆力处于黄金时期,在这个阶段,大量阅读、背诵经典,不仅可以启迪儿童心灵,还可以引导他们提升内在修养和外在气质。然而,除了让学生单纯地记诵之外,教师还可以有哪些作为?以《孔子论学》为例,可以从“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几个层面将论语中有关学习的内容加以分类解读,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更深入地了解《论语》的文化内涵。在大量积累之后,教师还可以给予学生适当的启迪和点拨,让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加以升华。

对于语文教师而言,传统文化是更深层、更持久的教育力量。语文课堂中的传统文化虽然只是沧海一粟,但亦可大有作为。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中山市雍景园小学)

《中国教师报》2018年03月07日第5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