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陪读重在“读”

发布时间:2018-07-04 作者:罗义安 来源:中国教师报

陪读,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进入初中、高中阶段,由于学习压力大,课业负担重,孩子往往顾此失彼,的确需要家长的陪伴。此外,孩子的自觉性较差,自我管理能力较弱,他律必不可少。从这些意义上看,陪读并非毫无益处。但是,陪读如果仅仅是为满足于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或仅仅是为满足于看管孩子、当监工,就失去了陪读应有的意义。单纯的“陪”制约孩子独立生活和学习能力的形成,甚至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反而适得其反。

事实上,“陪”只是陪读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读”,即在陪伴和陪护的基础上,读懂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成为孩子的“知心爱人”,与孩子结伴而行。如果只“陪”不“读”,家长只是孩子的生活保姆;如果既“陪”又“读”,家长就是孩子的精神导师。

陪读的正确方式是既“陪”又“读”。“陪”是前提,“读”是目的。可是“陪”容易,“读”不易。家长要在“读”字上做文章,做到“读”具匠心,察言观色,根据喜怒哀乐揣摩孩子的心思,根据言行举止了解孩子的心情。如此,亲子结伴而行才会走得持久。

首先,读懂孩子,为孩子导航。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孩子容易迷失方向,甚至误入歧途。无论是在求学路上迷失方向,还是在人生路上迷失自我,如果不能迷途知返,对孩子来讲是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家长要从迷离的眼神中读懂孩子,及时为孩子指点迷津。

其次,读懂孩子,为孩子减压。孩子的承受能力有限,如果不能及时释放压力,一根稻草就有可能压垮他们。因此,家长要从情绪变化中读懂孩子,当孩子烦躁不安时为孩子减压,开导孩子放下包袱,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走出来。

再次,读懂孩子,为孩子加油。缺乏自信是不少孩子的通病。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挫折总是难免的,如果不能战胜挫折,孩子就会一蹶不振,甚至自暴自弃。因此,家长要从唉声叹气中读懂孩子,当孩子委靡不振时,及时为孩子加油,帮助孩子建立自信,鼓励孩子挑战自我,把挫折当作垫脚石,引导孩子振作精神,笑对“风雨”。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安陆市紫金路小学)

《中国教师报》2018年07月04日第3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