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正确的陪读可以有

发布时间:2018-07-04 作者:邓文圣 来源:中国教师报

陪读,顾名思义就是陪同孩子读书。陪读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家长背井离乡,孩子读书到哪里,家长就跟到哪里,以全部精力专职陪伴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另一类是指在家庭里,家长陪在孩子的身旁,日复一日督促并指导孩子学业的行为。

当前,谈到陪读,反对声居多,认为陪读或许能解决孩子一时的困难,却限制了孩子今后的发展,阻碍了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独立生活的能力。其实,陪读并非一无是处,正确的陪读不但可以有,某种意义上还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有促进作用。

正确的陪读可以起到示范作用。家长陪读不要过多干涉孩子,最大限度地信任孩子。家长可以在旁边看看书、写写文章、做做家务,用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变“监督”陪读为“影响”陪读,这有利于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修正自己的行为举止。

正确的陪读是一种成长技能的教导。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针对当时教师普遍认为的课堂教学就是“一讲一听之间的事情”的错误看法,提出了“教是为了不教”的著名论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同样,家长陪读也应该“陪是为了不陪”。所以,正确的陪读是对孩子给予适时的行为习惯和技能教导。譬如:有些孩子遇到一点困难不肯自己寻找解决的办法,直接指望别人“嚼碎了喂给他”,这时家长首先要对孩子的困难做一个简单判断,如果孩子能解决,最多也就是给个思路提示。家长不是孩子的保姆,而是孩子的成长教练员。

正确的陪读是一种亲情互动。教育教学中有“教学相长”,家长与孩子之间也可以相互促进。家长陪读,可以更加了解孩子的日常行为,使亲子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另外,家长不要经常把自己的“牺牲”挂在嘴上,这只会徒增孩子的心理压力,使陪读效果打折。其实,父母的苦心大部分孩子都能感受到,并不需要家长一遍遍用语言去“表白”自己。

陪读的最大意义莫过于在孩子的习惯、能力养成时期,家长可以“扶上马,送一程”。有些家长孩子都外出读大学了,还就近陪读,那不是走入了陪读的“误区”吗?家长陪读不能没有止境,适时放手才是明智之举。

(作者单位系江苏海安大公教育中心)

《中国教师报》2018年07月04日第3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