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一个办学人,如果忘记自己的出身,往往容易走偏;一群教育人,如果沉浸在自己的“王国”中,往往容易故步自封。在坚守与突破之间,军人出身的景润奇带领团队用18年时间完成了“生意”向真正教育的转变,实现了“服从命令听指挥”的管理思维向“让天赋自由”的教育境界提升。

天赋自由“芳草”香

——陕西省蒲城县芳草地学校办学纪实

发布时间:2018-07-18 作者:本报记者 韩世文 孙和保 来源:中国教师报

如果将学校比作人的话,那么,陕西省蒲城县芳草地学校刚刚成年。

18年前,一位脱下军装、双手掌握汽车方向盘的“商人”景润奇,用自己做生意的原始积累,在家乡陕西省蒲城县兴镇偏僻的土地上办起了一所名字颇有点诗意的“芳草地学校”。

18年后,这所成年的充满“文艺”范儿的民办学校,已经硬气地存在于当地的教育系统,成为当地教育对外宣传的“窗口”,不断吸引周围及外省市的教育同行学习“芳草地”的“生长哲学”。

自立的生存哲学:让芳草尽情生长

草长莺飞的夏日,一栋红色的大楼矗立在绿意盎然的田野,这就是芳草地学校。如今,这所远近闻名的学校早已过了生存的忧虑期,校内条件已经焕然一新,近1400名师生开始享受有品质、高质量的教育生活;慕名而来的教育同行,总是惊叹于师生蓬勃的生命力与展示欲。

这对于学校掌门人景润奇来说,是欣慰的:办学18年来,终于让芳草地在农村大地上释放出浓浓的“香气”,让家乡的孩子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

芳草地学校有名了,但在景润奇心底,真正的好学校不仅成就本校师生、成就学校自身,还要能成就教育,为区域贡献更多智慧,为教育提供更多价值。

景润奇为学校起名为“芳草地”,寄予着“春在城西芳草地,芳草满园花满目”的追求。那时候,他想的只是一校之兴衰。人都是会变的,但能否变得更好,需要环境,更需要自身的学习和提升。景润奇和芳草地学校的生长故事,恰恰证明着如何让一个人、一所学校变得更好。

时间追溯到2000年,因为看到县里民办幼儿园“生意”火爆,前两年刚买了地盖起汽修车间和住房的景润奇,也办起了幼儿园。

次年,他一狠心又办起了小学,当年三个年级就招收了200多名学生,那时蒲城只有一所民办小学,几乎没有竞争。几年后他又办了初中。

与所有民办学校一样,最初的办学时光,生存是首要问题。为了赢得更好的生存空间,芳草地学校在当地率先提出半军事化管理,以管理促质量、提成绩——这也符合景润奇的出身。这样的办学成效是显性的,当2007年学校第一次参加中考就在全县46所初中崭露头角时,景润奇和团队都非常高兴,随后学校的招生一下子就容易多了。景润奇就这样误打误撞地开启了办学的新事业。

带队伍,校长必须懂教育,景润奇开启了“疯狂”的读书读报、研究教育的新生活模式。他自己学习还不够,还死死盯着教师一起学习,每周都要求教师读报学报写笔记,不会写文章的甚至要求抄写。后来他又发现,仅仅吸收别人的不能算是真正的学习,还必须经过思考和加工,变成自己的思想成果……这样的读写要求逐渐成为芳草地学校教师共同的成长阶梯,在学校的档案室里,在景润奇的办公室中,一摞摞读书笔记,记录着他们创业阶段的点点滴滴。

从书报中学,在反思写作中提升,更在课堂里学。景润奇带领教师一起进课堂录课,然后一遍遍研看课堂录像,分析教学……从一个有钱办学的董事长,到令师生信服的专业校长,成长起来的景润奇发现,半军事化管理尽管有效、规范,时间的付出尽管也取得了好成绩,但长期的学校教育、过多的限制性要求和管控,打压了少年儿童的灵动与鲜活,不利于孩子的健康、自信成长,这似乎与他当初想象得不一样——他不希望学校里培养的学生,都像自己当年一样总是遭受失败的挫折感。

跨过了生存危机的芳草地学校,开始重新认识教育,重新定义学习。

自信的生活哲学:让展示成为一种习惯

“老师,我能给你们做展示吗?”几年前,记者走进芳草地学校,一个男孩主动迎上来进行展示,开口背诵起了高尔基的《海燕》。在经历了几次卡壳之后,男孩的展示获得了记者和校长的鼓掌赞许。看得出,他很满足。

这个拦路展示的男孩,此前是几乎要被退学的问题学生,因为景润奇出面才留了下来。因为“展示”他有了巨大的变化,不仅自信起来,学业成绩也提升很多……这样的一个小插曲,让记者看到了一种教育的能量。

这种能量在不久之后的一次现场会上,有了更充分的释放。

2016年10月29日,西北课改名校共同体第三届校长论坛暨西北课改名师展示会在芳草地学校举行,来自全国10多个省份的700多名代表走进学校,他们被芳草地学校学生的精彩展示与呈现出的精气神深深吸引。

操场上,走廊里,课堂上,处处可见学生激情展示的身影。“我来展示我的数学吧。”一个学生边背诵边解读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正在一旁追逐嬉戏的小学生也跑过来争着说:“老师,我也展示。”不等答复,一个学生就背起了食物英语单词口诀;等他背完了,另一个马上开始了诗歌朗诵……参会代表不时竖起大拇指,为他们点赞。陕西省教育厅原副巡视员席建中、基教一处处长王彬武等也给予了芳草地学校学生高度评价。

“让展示成为一种习惯”已经成为芳草地学校的核心主张。

路选对了!但这条路也是景润奇带着团队几经波折才选对的。

有一段时间,景润奇意识到自己的能力水平成了学校发展的瓶颈。为了能让课堂更好一点,让学生更自信一些,他们又走出校门访学求教。尽管有些效果,却一直差点火候。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景润奇第一次见识了山东杜郎口中学的课堂,便认定这才是他想要的教育。于是,一场向杜郎口中学学习的课改行动在芳草地学校全面展开。

20多次带队往返杜郎口中学学习,几十本听课、研课笔记,如此锲而不舍的景润奇,也打动了崔其升校长,他一次次接受邀请到校手把手指导教师,让芳草地学校的课改成效迅速显现,学生学习的热情、表达的积极性、板书的规范性和小组的互动、对子的帮扶、师生的沟通都有了明显提升,全校师生的精神面貌很快焕然一新。

再次走进芳草地学校,黑板成为校园里不可忽视的一景。楼体间长长的黑板,是教师反思与班级验评的“实录”;楼道的墙裙、教室的三面都是黑板,写满了每一个学生的精彩。那工整的字迹、彩色的图形,形成知识的风景墙,成为能力的展示台。

在一堂语文课上,一个小组的学生正站在讲台前,分别为前方或站或坐的同学讲解诸子百家,不时会被其他同学打断,继而引发一场辩论,而教师则隐身在学生堆里;另一间教室里正上数学课,座位上无人,讲台上无师,学生几人一组都站在黑板前,黑板上已写满了每个人解答好的几何题。此时,题目的主人正向其他同学讲解他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这个地处农村且大都是农村孩子的学校,我们看到的处处都是学生在说、在讲、在做;整个学校、整幢大楼,走廊、教室、墙壁都是他们的舞台、展台、讲台……

这样的自主高效课堂,也给陕西省柞水县科技教育和体育局局长傅先亮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学校里,展示者不仅局限于学生,也包括老师;展示也不仅局限于课堂,而是贯穿于工作学习的每一刻。有了展示,芳草地学校变得“透明”了。

这些显性的课改成效,让芳草地学校的名声逐渐大起来,特别是承办了西北课改名师展示会后,陕西省教育厅和各地课改同人到场,更是让芳草地的“芳香”外溢。而这种力量正来自于高挂在教学楼墙上“让展示成为一种习惯”的核心主张。展示,不仅成为芳草地学校课堂的必要环节和学习方式,更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学校的文化基因。

从学科文本背诵的展示,到粉笔字上黑板的展示,再到多种形态的表演展示;从课堂上争抢的展示,到校园里随时随地的展演,再到家庭社会中主动的展示;从展示自己会的知识,到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再到暴露自己纠结的问题……芳草地学校的展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内容到形式,从场合到空间,展示的价值被无限放大,变成撬动学生学力的支点,激发活力的基点,引发创造力的燃点。

景润奇曾颇为动情地总结:自主高效课堂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塑造了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因为自己的“成功”而发自内心地满足。

难怪许多家长反馈:自己的孩子爱说话了,喜欢在亲戚朋友面前主动“展示”了。有学生告诉记者,因为展示,自己的性格变了,人缘变好了。今年刚刚毕业的许佟杰,从小组长一跃成为班长,初中的几年间还主持了多项大型活动。他告诉记者:“因为课改,因为展示的文化,让我重新发现了自己许多以前没有发现的能力,我们开始为自己的学习和人生负责……”

曾经的农村孩子,曾经不善言辞的学生,就这样在现实中被人重新“发现”,在展示中不断收获自信,在展示中找到学习的乐趣。而教师则在硬功夫的修炼中做学生的榜样,做学习的先行者,也在这样的展示中收获学生的尊重。

如今担任学校年级主任的洪密,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被校长景润奇“逼”成了名师。从第一批选派去杜郎口中学学习到在学校常规做课,洪密都有幸成为“第一人”。本来很不情愿的她,却在随后的县区教学能手大赛上,以一节自主高效课堂的课震撼了评委,获得了高分,顺利成为蒲城县“教学能手”,还代表全县参加渭南市的课堂大赛。

直到年轻教师们“成功”的时候,他们才真正明白:课堂的追求没有止境,永远有改进的可能性。而景润奇没有错,他看得比教师更远,走得比教师更快。

“让展示成为常态,浸入到学生生活、课堂中,形成一种自信文化……”这是景润奇对于展示的解读。

“课堂教学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对课堂教学评价的探索还莫衷一是,但有一点共识,那就是学生是否学得有活力,是否在学习中体验到精神的愉悦,从而表现出生命的张扬。芳草地学校是一所乡村学校,但是芳草地学校的学生表现出的自信、张扬和激情,来自于课堂的锤炼,来自于教学的浸润。”王彬武说。

自信的芳草地学校,因为课改引发了“芳草效应”,不少同行慕名而来学习,学校不仅大开方便之门,还提供免费午餐,这也让许多来学习的教师感到“惊喜”,也就特别愿意多来这样的学校。据统计,至今走进芳草地学习课改经验的已超过5000人次。

自尊的生长哲学:让优秀成为文化

每到放假,芳草地学校里总能看到学生整整齐齐书写的黑板报,从英语书写的四线三格,到理科运算的规范画图,都让家长们眼前一亮。

每写一个字、创作一件作品、展示一段文本,都要做到最好。这是课改后芳草地学校学生对自己的高标准。“我们要学会尊重学生的成长,欣赏学生的进步。”景润奇一直清醒地认为:“我们的教育不仅在于当下,更指向未来。”

指向未来的优秀,从当下的每一件事做起。把常规做精、做细,就是让优秀的标准成为师生生长的文化基因。

记者在芳草地学校看到,课改后的师生关系更融洽、更亲密。这不仅体现在课堂上,更有教师课外的功夫:为了让教师群体更优秀,更懂孩子,更善于写作,学校开始倡导教师“日行五一”,其中就有记录师生之间的“教育小故事”。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故事本”——不仅帮助他们观察、研究学生,也促进他们做专题问题研究——几乎每学期都会写到班里的每一个孩子,甚至还有师生互动的小纸条。比如“怎样正确对待分数”“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做人要有担当” “孩子带来的灵感”……

芳草地学校每一位教师都有一本《教学工作手册》,内容涉及致全体学生一封信、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进度表、教研科研情况、作业批改问题记录、期末考试质量分析、工作总结等项目,这与教师的“故事本”、听课记录本、教学反思等共同组成了芳草地教师精益求精的工作支撑。

作为校长的景润奇,同样有一套。他要给师生做好榜样,也要与师生一起在高标准下优秀起来。

副校长陈小莉是学校专门为课改引进的人才。让她感受深刻的是,社会对民办教育存在的“误解”,在芳草地学校得到了正名。特别是学生在课堂上精彩的展示获得了市县教育局主管领导的高度认可,才有了后来市县两级的多次现场会、交流活动走进芳草地。

而对于她自己,陈小莉发现景润奇一直在帮她“自己学会解决自己的问题”“在行动中提升处事育人的能力”,也正是在这样反复走进和走出中,她觉得自己正不断接近教育的本真。

让优秀成为一种学校文化,不仅在教学上,也要延伸到后勤工作中。芳草地学校也正是借助课改契机,同步进行了系统化后勤管理改革,渭南市教育局副局长陈继刚、教科所副所长郭九胜等调研后纷纷给予高度评价。蒲城县教育局后勤管理中心主任曹会保先后两次对学校后勤工作进行实地考察调研,最终于2017年9月将芳草地学校确定为蒲城县民办学校“营养午餐”的首家试点单位。

当每一位教师都优秀起来,每天都在进步,教育便会走向成功。而优秀者就应该享受更高的待遇。景润奇率先打破当地民办学校的工资待遇体系,为全校教师涨工资,甚至比同行高出千元。为此,邻校有十几位教师跑到芳草地学校应聘。景润奇没有接收,他可以允许自己培养的优秀教师跳槽,但不会通过抢挖本地生源和名师来成就自己的学校。“办学的前提是要让教师享受职业尊严和幸福感,留住教师要留心;而区域教育生态就是被那些花钱‘买学生’的学校破坏的”。

曾经陈小莉也想不明白,为什么景润奇同意学校的骨干被同行挖走?景润奇回复她:如果这样能帮助同行改进教学管理,提升学校品质,那也是学校的“骄傲”。后来陈小莉发现,景润奇确实“大气”,即便是有竞争关系的同行来学习,景润奇都无条件“支持”,许多学校认为的管理“秘密”、成功“秘诀”,他都一五一十告诉“求学者”——因为这也是为教育、为未来贡献力量。

当蒲城县政府投入巨资在全县推行课改“一校一品”,使课改之花在蒲城大地遍地开花时,先行一步的芳草地学校引领价值越发凸显。蒲城县教育局局长庞建军说:课改的核心是人的思想和技能的改革,我们的工作就是在提升教师基本素养的同时,为教师在先进理念之间做好牵线搭桥,并营造好环境使之付诸实践。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芳草地学校继续锁定立德树人的核心,以学生立场不断深化课改,继续领先者的行走。

自由的生命哲学:让天赋自由

当真正走进了教育,甚至读懂了教育的时候,景润奇和自己的团队又一次选择“慢下来”:曾经对教师、学生的严苛要求,逐渐从指令、制度变成领导的率先垂范、教师的高标引领。景润奇也逐渐在管理中“隐身”,师生开始由内而外地“自主”起来。

“当人治上升到思想引领的时候,整个学校管理文化和团队关系就发生了大变化。”陈小莉一语道破。教师学会了等待;懂得了爱才是教育的真谛,懂得了平等才是最大的尊重,懂得了有主权才有真正的主体,生命在不断的展示碰撞中成就自信。

如今,芳草地学校的师生对外展示成为常态,学生各种奖项不断,不少教师也获得了更多关注和奖励。景润奇和“芳草地”成为当地的热词。几年来,“先进民办学校”“全国养成教育实验学校”的认定,渭南市“高效课堂示范校”和“德育示范校”的评选,渭南市初中教育质量提升优秀学校、蒲城县教学成绩名列前茅的优质学校等殊荣,让芳草地学校的价值更为突出。

对这些赞誉,景润奇似乎并不在意,他更在意的是,越来越好的芳草地学校怎样给孩子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他越来越意识到,学校带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有可以迎接未来的能力,可以面向人生的品质,可以经受磨难的意志,可以积极接受挑战的自信。

这样为未来奠基的教育思考与实践,也在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身上得到印证:不管是不是低进高出,从芳草地学校毕业升入高中的学生,明显比同层次学生具有更积极的学习状态和发展成效。今年刚刚毕业的王雪儿、许佟杰、惠昕祎等学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表达了在学校学习中的幸福和成长的自信。

“未来的教育应该是定制化的,我们需要的教育是培养真正具有深度和活力的各种人才的教育。”

景润奇对于未来的谋划,在2018年也付诸了新的实践,在县城又接手了一所社区学校,重新设计、装修,准备在今年秋季正式招生办学。借助新学校的筹办机会,他带领着学校教师也在不断思考学校的意义,寻找着教育的新时代价值。

“让天赋自由”!这句早早树立在新学校教学楼上的话,便是如今景润奇对于教育追求的最新解读。

让天赋自由,让生命成长。将成长的主动权交给孩子,孩子才会更加卓越出众;让孩子天赋自由,孩子才能真正赢在未来。

《中国教师报》2018年07月18日第1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