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名基层教育工作者日前在中青报吐槽,痛陈中小学种种怪现象。校长垄断教科研成果的署名权就是其中之一。“没有具体研究,没有花费精力,因为是校长就可以署第一作者,就可以把科研成果据为己有,谁来治理这种现象?”
校长多是教科研课题的挂名组长。因为课题研究少不了邀请专家学者开题论证、实施指导,一应开销需要校长签报。校长挂名担纲自是必要。
可事实上,校长根本无暇顾及教科研工作。一旦课题开题,大多做了甩手掌柜,方案设计、具体实施、结题报告等都落到教科室主任身上。然而,结题署名时,第一作者不是校长就是书记。如此“为他人作嫁衣”,自然让真正干事的人心怀难平。
若是一名校长如此“贪心”也就罢了,可悲的是,这种现象很普遍。连教科所领导都感到无奈:“我知道课题基本上是教科室主任熬夜熬出来的,但署名时,最好是退居幕后,这是惯例……”结果,那些成果的申报表上,第一作者清一色都是校长或书记。
如此署名何以成为一种潜规则?是校长们都不懂得尊重作者的权利吗?显然不是。校长们有获得教科研成果署名权的内在需要。一则成果多少,含金量如何都事关校长的政绩;二则校长们要评高级职称,也需要重量级的成果作“压舱石”。况且,从开题伊始,校长就挂了组长的名号,署名似乎也名正言顺。
在一些中小学,校长不仅垄断着话语权,同时也左右着教职工的生存状态。教研室主任作为其下属,只能将教科研成果拱手相让。
显然,这种潜规则破坏了中小学校园的学术生态。由于剥夺了真正作者的署名权,自会影响教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没有了署名权的作者更可能消极怠工,从而导致教科研垃圾化。如此贪人之功占为己有,既损害了校长们的公信力,也会大大削弱教科研人员的教科研意识和学术追求。
怎样才能破除中学校长垄断教科研署名权的潜规则,这依然是个问题,这需要我们从制度设计与评价机制上予以调查,更需要每一位教师、校长发自内心的行动,因为学术容不得半点虚假。
《中国教师报》2018年08月29日第3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精神和要求,采...
为深化高中阶段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综合改革,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实用型、...
从90年代末开始,晋中就着手探索中考制度改革。在近20年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一系列特色模式...
高中带动战略内涵为“统领三驾马车,齐推并进;统筹三大系统,协同发力;完善五大体系,保驾...
弹性离校是沈阳市自主创新的一项惠民利民新政。新政直面“家长接孩子难、课后辅导难”这一老...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