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校长垄断教科研署名权潜规则该破了

发布时间:2018-08-29 作者:刘效仁 来源:中国教师报

几名基层教育工作者日前在中青报吐槽,痛陈中小学种种怪现象。校长垄断教科研成果的署名权就是其中之一。“没有具体研究,没有花费精力,因为是校长就可以署第一作者,就可以把科研成果据为己有,谁来治理这种现象?”

校长多是教科研课题的挂名组长。因为课题研究少不了邀请专家学者开题论证、实施指导,一应开销需要校长签报。校长挂名担纲自是必要。

可事实上,校长根本无暇顾及教科研工作。一旦课题开题,大多做了甩手掌柜,方案设计、具体实施、结题报告等都落到教科室主任身上。然而,结题署名时,第一作者不是校长就是书记。如此“为他人作嫁衣”,自然让真正干事的人心怀难平。

若是一名校长如此“贪心”也就罢了,可悲的是,这种现象很普遍。连教科所领导都感到无奈:“我知道课题基本上是教科室主任熬夜熬出来的,但署名时,最好是退居幕后,这是惯例……”结果,那些成果的申报表上,第一作者清一色都是校长或书记。

如此署名何以成为一种潜规则?是校长们都不懂得尊重作者的权利吗?显然不是。校长们有获得教科研成果署名权的内在需要。一则成果多少,含金量如何都事关校长的政绩;二则校长们要评高级职称,也需要重量级的成果作“压舱石”。况且,从开题伊始,校长就挂了组长的名号,署名似乎也名正言顺。

在一些中小学,校长不仅垄断着话语权,同时也左右着教职工的生存状态。教研室主任作为其下属,只能将教科研成果拱手相让。

显然,这种潜规则破坏了中小学校园的学术生态。由于剥夺了真正作者的署名权,自会影响教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没有了署名权的作者更可能消极怠工,从而导致教科研垃圾化。如此贪人之功占为己有,既损害了校长们的公信力,也会大大削弱教科研人员的教科研意识和学术追求。

怎样才能破除中学校长垄断教科研署名权的潜规则,这依然是个问题,这需要我们从制度设计与评价机制上予以调查,更需要每一位教师、校长发自内心的行动,因为学术容不得半点虚假。

《中国教师报》2018年08月29日第3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