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劝 学

发布时间:2018-08-29 作者:福泽谕吉 来源:中国教师报

随看随想

福泽谕吉(1835-1901),思想家,教育家,有“日本近代教育之父”之誉。

    《劝学篇》是福泽谕吉的重要著作,从1872年到1876年陆续出版。该书猛烈抨击封建等级制度和儒家思想,宣传个人独立、国家独立和天赋人权思想。

    选文写于明治四年(1871年),开篇“天不生人生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一语,是发聩之声。

    福泽谕吉的思想,对日本近、现代的教育乃至政治、社会、文化等,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发展中的中国,自然也是思想资源。(任余)

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即天生的人一律平等,不是生来就有贵贱上下之别的。人类作为万物之灵,本应依凭体力和脑力劳动,取得天地间一切物资,以满足衣食住的需要,大家自由自在,互不妨害地安乐度日。但如环顾今日的人间世界,就会看到有贤人又有愚人,有穷人又有富人,有贵人又有贱人,他们之间似乎有天壤之别。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理由很明显。事实告诉我们:人要是不学就没有知识,没有知识就会成为愚人,所以贤愚之别是由于学与不学所造成的。加之,世界有困难的工作,也有容易的工作,做困难工作的叫做身份高的人,做容易工作的叫做身份低的人。大凡从事操心劳神和冒风险的工作是困难的,使用手足从事劳力的工作是容易的。因此把医生、学者、政府官吏、做大买卖的臣商和雇用许多帮工的豪农叫做身份高的贵人。由于身份高贵,家里也自然富足起来,在下层的人看起来就高不可攀了。但如追根溯源,就可以知道这只是有无学问所造成的差别,并不是天命注定的。俗话说“天不给人富贵”,人们须凭勤劳来获得富贵。所以如上所述,人们生来并无富贵贫贱之别,惟有勤于学问、知识丰富的人才能富贵,没有学问的人就贫贱。

所谓学问,并不限于能识难字,能读难懂的古文,能咏和歌和作诗等不切实际的学问。这类学问虽然也能给人们以精神安慰,并且也有些益处,但是并不像古来一般儒学家和日本国学家们所说的那样可贵。自古以来,很少汉学家善理家产;善咏和歌,而又精于买卖的商人也不多。因此有些具有心机的商贾农人,看到子弟全力向学,却担心家业中落,这种做父亲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这就是这类学问远离实际不切合日常需要的明证。所以我们应当把远离实际的学问视为次要,而专心致力于接近世间一般日用的实际学问,如学习47个字母,练习写信记账,学会打算盘和使用天秤,等等。再进一步,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学科。例如:地理学介绍日本国内及世界万国的风土;物理学考察天地万物的本质并探究其作用;历史是详记年代,研究古今万国情况的典籍;经济学是从一身一家的生计讨论到国家世界的生计的学问;修身学则阐述合乎自然的修身交友和处世之道。在学习这些学问时,均可参考西洋的译本,书中内容大多用日本字母表明,学习至便。至于有才的青年,则可兼学外文,对各项科学都实事求是,就每一事物深切追求真理,以满足当前的需要。以上是世间一般的实际学问。如果大家不分贵贱上下,都爱好这些学问,并有所体会,则个人可以独立,一家可以独立,国家也就可以独立了。

治学的要道在于懂得守本分。人们自降生到自然界以来,本来不受任何拘束。生为一个男人就是男人,生为一个女人就是女人,并且是自由自在的。但如仅仅高唱自由自在,而不懂得守本分,则易陷于恣情放荡。所以本分就意味着基于天理,顺乎人情,不妨害他人而发挥自己的自由。自由与恣情放荡的界限也就在于妨害他人与否。譬如花自己的钱,耽于酒色,放荡无忌,似乎是个人的自由,其实绝对不然。由于一个人的放荡能成为众人的榜样,终致紊乱风俗,有伤教化,因此他所花的虽然是自己的钱,而其罪是不可宽恕的。

自由独立又不限于个人,还适用于国家。我们日本是远处亚洲东部的一个岛国。自古不与外国交接,仅凭本国的物产自给衣食,也并没有感到不足。自从嘉永年间美国人来日以后才开始对外贸易,一直演变到今天这种情况。开禁后议论纷纭,其中有人叫嚣锁国攘夷,但所见异常狭隘,有如俗语所谓“井底之蛙”,其议论是不足取的。日本和西洋各国都存在于同一天地之间,被同一太阳所照耀,观赏同一月亮,有着共同的海洋与空气,要是人民情投意合,将彼此多余的物资相互交换,并进行文化交流,就不会发生耻辱和骄矜的感觉,而能同获便利,共谋幸福,并本着天理人情而互相友好。只要真理所在,就是对美洲的黑人也要畏服,对英美的军舰也不应有所畏惧。如果国家遭到侮辱,全体日本国民就应当拼命来抗争,以期不使国威失坠。只有这样,才可以说是国家的自由独立。

……

(选自福泽谕吉《福泽谕吉教育论著选》,王桂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第2版)

《中国教师报》2018年08月29日第9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